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艺海拾贝 正文

品评杨守敬书法

人民书画网  2015-02-09 16:02:42 阅读:
核心提示:

  “个性风格不够突出,笔法粗疏不够精到”

  姜寿田点评:杨守敬于碑于帖都未深入堂奥

  杨守敬是清末著名的书法家,尤其在日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书法家,杨守敬在碑学大家云集的清末民初书坛,并不引人注目。陈传席指出,杨守敬的书法在中国算不上一代宗师。姜寿田亦认为,杨氏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二流人物。其书法,于碑于帖都未深入堂奥。主要表现在个性风格不够突出及笔法粗疏、不够精到两个方面。然杨氏在现代书法史上地位显赫,似乎不是他的书法,而是他在中日书法交流史上的开拓性贡献。

  简介

  杨守敬

  1839—1915年,字惺吾,号邻苏,湖北宜都(今枝城)人。杨守敬一生勤奋治学,博闻强记,以长于考证著名于世,是一位集舆地、金石、书法、泉币、藏书以及碑版目录学之大成于一身的大学者。他一生著述达83种之多,被誉为“晚清民初学者第一人”。

  杨守敬名言: “多读书自能作文,多看名迹自能书。”

  问诊专家

  姜寿田: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陈传席:美术史论家、美术批评家

  陈振濂: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名家点评

  既有金石碑碣的苍劲,如刀劈斧削,又有法帖的秀逸,颇有英姿而无媚骨。

  ——陈上岷(杨守敬研究会会长)

  杨守敬扭转了日本书法界千年以来的行草格局,开创了一个以北碑为主流的古拙雄浑风格的新时代,所以日本人反复地称颂他为“日本书道近代化之父”、“近代日本书道之祖”、“日本书道的大恩人”,非无故也。

  ——陈传席

  书法走碑帖结合之路

  于篆隶多有涉猎且成就不俗

  关于杨守敬的学书经历,史料并没有详述,但从陈传席的话中,可窥见一二。陈传席指出,杨守敬的书法宗法欧阳询,又宗法颜真卿、苏东坡;以碑学为基础,以帖学为形体,加上他个人的“品高”、“学富”,集众所善,专为一家。

  陈振濂亦指出,杨氏强调书法“品高”,即修养的深湛,“学富”即知识的宽博。他虽重考据而不拘泥时风,虽嗜金石而不妄斥帖学。这在杨守敬的《壬癸金石跋》有所体现,“余少好金石文字,每有所得,必为之考证……又玩其书法。”陈振濂还补充,他在书学上持论公允,极少偏见。杨氏主张书中不可不有妍雅之气和书卷气,批评那些“博通金石、终日临池而笔迹钝稚”的现象。于学书,杨守敬以北魏笔法作隶,简约萧散,取法甚广;行书则荦荦有籀篆气息,颇得颜鲁公意趣。在清代算得上是一个卓有成就的书法家。

  姜寿田则指出,杨守敬的书法走的也是碑帖结合的路子,于篆隶多有涉猎,且成就不俗。实际上,他的隶书浑厚华滋,水平在其碑行书之上,依稀看来,吴昌硕隶书便对其隶书多有拈取。而所作篆书有石鼓遗意,也堪称缶庐之外另一对手。此外,杨守敬的碑行书,取法颜鲁公,并隐有倪元璐之意。碑法则以六朝笔意为之,其得笔处也堪称风神洒落,别具率美。 而陈传席则认为,说杨守敬书法宗法欧阳询自是不错,但他并非只学欧阳询一家,而是师于百家,所学不仅有碑,也有帖。他的《楷法溯源》中收录帖、碑共718种,楷书单字2万字。杨氏的书法特点是:淳雅朴厚中显示出浓厚的书卷气。这与他的书法中的文化底蕴有关。他还补充,杨守敬是清末著名的书法家,尤其在日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实他并不是一个专业书法家,他的要精力用之于学术,他的书法还只是他学术修养的体现。

  在日本书坛掀起碑风

  为中日文化交流作贡献

  杨守敬对日本书法究竟有何贡献?姜寿田指出,光绪六年(1880年),杨守敬作为清廷驻日本使馆随员出使日本,随身携带了汉魏隋唐碑帖13万余册,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特殊贡献。这些碑帖——尤其是碑刻作品,在日本明治书坛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使日本书坛掀起了学习北碑篆隶的旋风,并开启了出全新的创作模式。尽管杨守敬在日本只停留了4年的时间,但由他引发的北碑书风却对日本近现代书法产生了长远的影响。

  陈传席亦说,杨守敬不仅带给日本书界很多中国碑版拓片,还给他们讲解书法的理论和原理,同时具体指导他们如何用笔。而且,向杨守敬请教并追随杨守敬的日本几位书法家都是日本书道界的权威人物。

  就在杨守敬回国后,登门拜访的日本书法家仍络绎不绝。陈振濂指出,当时著名的篆隶北碑书家如张裕钊、徐三庚,乃至一代大师吴昌硕,都有过日本学生登门求教的情况。书法的授受活动成了国际间的交往,而这些日本学生们由于得到名师指点,回国后又掀起了一阵阵新的风潮,为繁荣日本书坛的碑学艺术做出了有力的贡献。

  书法有很大局限性

  导致无法在现代书法史上占据一流位置

  然而,在回到杨守敬书法所成本身来看,就书法艺术的弊病又在哪?姜寿田直言,在碑学大家云集的清末民初书坛,杨守敬实在不够引人注目,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二流人物。上述所言,其对篆隶多有涉猎,且成就不俗。但从总体来看,杨守敬的书法,似乎于碑于帖都未深入堂奥。

  “这主要表现在个性风格不够突出及笔法粗疏、不够精到这两个方面上。”姜寿田认为,在这些方面,可能学者的理性气质对他的书法艺术表现力有很大的限制;此外,对碑学缺乏高瞻远瞩的宏观眼光及用力不深而造成了这些缺憾。

  姜寿田还补充,这些缺憾都使杨守敬的书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从而导致他无法在现代书法史上占据到一流的位置。因此,姜寿田总结,使杨守敬在现代书法史上地位显赫的似乎不是他的书法,而是在中日书法交流史上的开拓性贡献。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产品与服务| 支付中心| 法律声明| 商务洽谈| 意见反馈| 隐私保护| 招聘信息| 征稿启事| 联系我们
人民艺术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24 art-people.com.cn/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39618号-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586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五道口东升园华清嘉园13号楼
服务咨询QQ:601346133 36351310 投稿邮箱:393256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