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打造的追韩模式恐行不通
近日,广西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打造练习生基地,学习韩国娱乐公司的造星模式,“面对东南亚市场”“音乐以日韩风格为主”“计划在年底组建一支女子乐队” ,初步遴选50名练习生展开培训的消息,引起媒体关注。
从作息时间、训练模式、修习课程来看,这家公司打造明星的方式确实与韩国以艰苦严苛闻名的“练习生”模式如出一辙。众所周知,韩国娱乐公司的“练习生”造星模式,催生了HOT、东方神起、少女时代等许多出色的偶像团体,他们拥有不少中国粉丝,如今为青少年所喜爱的韩庚、吴亦凡、鹿晗等中国明星,都曾在韩国当“练习生” 。
比照来看,韩国的明星生产有三种途径,报考演艺专业、电视选秀和练习生训练;在我国,目前活跃于大众娱乐前沿的明星,主要是经由前两种途径走向观众和粉丝的,“练习生”模式来到中国,值得期待。由于电视选秀、练习生训练这两种途径的明星生产直面市场,它检验的不仅是明星自身的素质,也考验着相关经纪公司、大众文化产品生产者的包装理念、打造能力,故而,这两种方式带来的明星越为大众所喜爱,奉献的文化产品越丰富,意味着我国文化产业的链条越成熟。
借鉴韩国模式“自主培养”的中国“练习生”能否成为中国的“HOT”“东方神起” ?我们不妨以现有国内明星的发展情况作为参照。不难发现,现今活跃于荧屏、银幕、在国内外获得业界肯定的明星,多来自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等专业艺术院校;在《超级女声》 《中国好声音》等选秀节目中脱颖而出的选手,往往是娱乐风向、时尚潮流的引领者,在施展才华的宽广度和持续性上,两类明星是有明显区别的。
有的选秀明星惊艳一时,随即湮没无闻;有的选秀明星问世几年来,不时有新作品发表,或从音乐拓展至影视领域,然而,凭借的仅是选秀期间积累的粉丝,并未吸引新的受众群体;更有李代沫等由选秀节目一朝走红,却步入歧途的害群之马。可见,在中国,选秀明星前景堪忧,并非他们才华不足,也并非导师、评委看走了眼,而是明星生产必备的包装、营销等机制尚未完善。一些有才华的年轻人犹如水兵,被选秀节目卷入市场的浪潮后,并无舰船载其远航,故而只能随波逐流。短时期内,这一窘境难以突破,恐怕也将在“练习生”身上重演。
相比之下,在韩国,无论是选秀、“练习生” ,还是由“星探”发掘的演艺人才,无论其才华、个性多么出挑,在与公司签约后,都会被纳入严格的生产链条,专业方向由公司规定,衣装样貌甚至饮食行动都受到制约。所有规则,是由造星团队深度研究市场需求后拟定的。在这种造星机制下,个体只是文化工业生产中的一环、一个零件,他们必先整齐划一、最大限度地失去个体特色,再由生产者组装、集成、赋予新的特色,才能成为整个造星品牌中的一小部分。毋庸讳言,在中国,大众文化产品生产“厂家”大部分尚不具备这种“集团军作战”的能力。如此看来,中国“练习生”的未来不容乐观。
更不容轻忽的是,在中国,“从艺先做人”的传统观念早已深入人心,无论院校还是机构,培养艺人、打造明星,首先应把对象作为一个“人”来看待,然后才是作为一个“从事艺术工作的人”来锻造。从相关报道来看,广西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引入的“练习生”模式过于注重技能训练、统一管理,并没有给青少年的个性化成长和全面自由发展留出多少空间,对于一些怀有明星梦的孩子,不予以适当引导,反而将其与青少年的正常学习生活隔离,纳入工业生产的流水线,对于孩子们的未来成长,笔者深感同情和忧虑。
近年来,我国与近邻韩国在文化上彼此合作,相互影响日益加深,一些从业者、团队、机构照搬韩国模式出现了许多问题。翻拍韩国偶像剧,却忽略了其收视群体多为家庭主妇,而在我国,不工作的女性少之又少,难免遭遇收视滑铁卢;购买韩国综艺节目版权,却没有顾及我国艺人的综艺素养尚未完全开发,在节目中的配合与表现远不如韩国艺人投入和用心,导致引进综艺节目受欢迎程度和原版大相径庭。有以上两个教训,笔者以为,“练习生”在中国并非不能尝试,但如果不与我国人才培养模式、传统教育观念相结合,不从整体上提高文化产业的生产水平,只怕“练习生”在中国走不了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