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雕刻艺术在闽南成系
长期以来,民间美术游离于主流艺术圈外,研究民间美术的人寥寥无几,闽南民间美术概莫能外。闽南民间美术并不庸常。浓厚的宗教氛围与民俗文化共同养育了闽南民间美术,其数量之庞大,种类之丰富,是其他地区难以比拟的。特别是闽南民间雕刻艺术,无论是雕塑界享有盛名的“北有曲阳,南有惠安”的惠安石雕,还是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列为“中国三大瓷都”的德化瓷塑,及至木偶头雕刻、剪瓷雕、漆线雕、玉雕、海洋骨雕等,都在中国民间美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书面记载空白,资料匮乏,重要文物逐渐流失,使闽南民间雕刻艺术研究处于空白状态。由此,黄坚所著 《闽南地区民间雕刻艺术研究》 (厦门大学出版社) 一书的问世,可谓恰逢其时。与一般研究民间美术书籍不同的是,本书不局限于一般的图片罗列、简单归类以及图解式的解说,而是以其广阔视域、缜密分析、深度思考、翔实资料构筑出一个完整的闽南雕刻艺术谱系,全面揭示其艺术源流、风格特征、文化内涵与审美特质。
本书从文化历史的角度切入,由古及今,以恢宏开阔的全局视域概括闽南雕刻的艺术成就。作者将个案研究放置在整个中国乃至世界雕刻史的大背景中,实现对艺术作品自身的研究。正如他在书中所言:“在这样一种大时代背景里,我们更要关照闽南历史文化的积淀,并把握时代审美特征和要求,重视艺术家式的个人感受,寻找雕刻创作中的独创性与个性,推进雕刻作品体现出艺术性、学术性与历史性的统一。”这也使得他的研究能够超越一般个案研究的范式,获得更高的学术水平。
本书运用比较的分析手法,务求缜密周到。作者意图将分析建构在一个历史、地理的坐标上,使得其叙述有了参照坐标,前后连贯,脉络清晰。如在概括闽南民间雕刻的艺术风格时,著述从闽南文化的多元性、文化生态环境以及宗教艺术的影响等角度出发,从多重角度分析闽南民间雕刻的艺术风貌,总结其审美价值。著述的缜密还在于不轻易下结论,也不随意拔高价值。在概括闽南民间雕刻艺术特色时,著述在深入分析风格形成的各种可能的因素之后指出:闽南民间雕刻的区域特色是有限的,“其风格个性混杂,不稳定的美学取向,没有一种相对固定的创作方式,缺乏一种完整的构思……使我们寻找与闽南风格相匹配的艺术语汇相当困难”。尽管如此,作者尽其所能,在与他者的相较中找到闽南民间雕刻的艺术风格特点,以此证明闽南民间雕刻在历史上的地位和文化上的分量。
本书以翔实的资料为支撑,注重对细节的解读。本书建筑在作者长期田野考察基础上,囊括了闽南民间雕刻各个门类,涉及所有相关史料,收集了丰富的文物遗存图片,从美术学和图像学角度,对闽南雕刻艺术加以搜集、整理、研究,比较完整地建构出闽南民间雕刻艺术面貌,并由此提出对其未来发展的意见与建议。文中许多图片是作者在田野考察过程中收集的第一手资料,以图证史,是本书补充正史的一个有力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