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企业收藏 正文

改编需要遵守的尺度

人民书画网  2015-03-30 10:15:48 阅读:
核心提示:

  由天津人民艺术剧院演出、根据梁斌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红旗谱》 ,作为“2015首都剧场精品剧目邀请展演”的演出剧目,近日登上首都剧场舞台。该剧从“朱老巩护钟”开始,到“反割头税胜利”结束,浓缩了小说中的主要情节,将清末至上世纪30年代30余年间中国北方农民的生活、命运和社会风貌,通过朱老忠、严志和两家贫苦农民三代人与地主冯兰池两代人之间围绕土地等问题进行的“霸占与反霸占” 、“剥削与反剥削”你死我活的尖锐斗争表现出来,再现了中国农民革命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艺术地展现了大革命时期的社会画卷。

  全剧开始时,以雕像的形式将农民气宇轩昂、质朴厚重的形象凸显在舞台上,表现出作为土地的耕种者和主人,他们与土地不能割舍的关系。同时也将以朱老忠为代表的农民们为土地而战、为反剥削而战的决心和坚韧在戏的第一个场景中就以艺术的形式呈现了出来。随后,在朱老巩护钟、朱老忠回乡、棉田捕鸟、运涛被捕、反割头税等一系列激烈而尖锐的对立与斗争中,将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推到观众眼前,使得戏剧冲突不断深化,人物性格和形象也在这矛盾冲突的激烈对抗中显现出来,而掩藏其中深刻的社会原因也通过人物的外在表现和激烈斗争被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全剧现实主义色彩浓重,人物塑造、舞美设计、语言服装等都真实地表现出了那个时代的特色。而朱老忠的刚毅果敢、严志和的懦弱老实、老驴头的自私精明、冯兰池的凶狠狡诈……无一不被演员们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观众眼前。

  但同时,该剧从改编、表演到音乐等方面的不足也显而易见。小说《红旗谱》作为新中国“十七年文学”的代表作之一,以宏大的构思、中国传统文学的表现形式描绘出了中国北方波澜壮阔的土地革命历程。小说容量丰富,时间跨度大,人物众多,将其改编成两个半小时的舞台作品确实具有一定难度。从演出中可以明显感觉到剧中的一些地方处理过于简单化,缺少必要的铺垫,给人以突兀之感。例如剧中朱老忠和共产党人贾湘农的相遇、相知、相交;在革命低潮时朱老忠入党的情节;运涛的被捕入狱等。尤其是戏的结尾部分,伴着一句“反割头税取得胜利”的画外音,在红色灯光的照射下,舞台上众多的“农民”在朱老忠的带领下一起挥动起大小不一的红旗,这与整部戏的结构和节奏形成巨大反差,颇为生硬。

  小说《红旗谱》作为“十七年文学”的实绩,不能否认其所具有的文学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但也不能忽视其历史局限性。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何通过改编超越原著的局限性,赋予原著以新的意义,或者通过改编的作品引发观众对局限性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思考,都是改编者在改编前应该认真思考的。由于编、导等主创人员在创作思想上的偏差,导致演员在表演上多少有些夸张,降低了可信度,也使整部戏的艺术性和社会性受到影响。

  好的改编者应该在改编作品中融入对原著作品和当下时代的思考,尤其要用批判的精神,在对原著内涵和外延的不断丰富、深化中,创作出契合时代精神而又不脱离原著精神的“新”作品。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产品与服务| 支付中心| 法律声明| 商务洽谈| 意见反馈| 隐私保护| 招聘信息| 征稿启事| 联系我们
人民艺术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24 art-people.com.cn/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39618号-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586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五道口东升园华清嘉园13号楼
服务咨询QQ:601346133 36351310 投稿邮箱:393256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