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广州高额文保资金
如果有脚会动,那广州的文物建筑们一定“喜大普奔”,因为从去年开始广州市第一次有了文物保护专项资金,每年6000万!这可是老迈残破的文物们的“救命钱”。如今,一年过去了,2014年的6000万用出啥效果?2015年的6000万落实没有?
记者调查发现:2014年有67项文物获得修缮资金,而今年获得文保资金的文物比去年多了一倍,且大力向非国有文物倾斜。不过,至今还没有一个文物修好,因为审批手续太繁琐,从申请到修完最快要三年,如此“持久战”让不少私人业主望而却步;也有文物由于标的太低,施工方无钱可赚不来投标,遭遇流标。
2014年情况
67项目获修缮资金
广州市文广新局文物处处长刘晓明介绍,广州市首批(2014年度)6000万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已下达3940万元。大部分用于不可移动文物修缮,其中国有不可移动文物有29个项目,共1321.94万元;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有38个项目,共1400.1万元。此外,聘请文物保护监督员900万元,文物考古调查、勘探、发掘700万元,还有小部分用于文保科学研究。
据介绍,因去年专项资金下拨晚,申报时间有限,所以6000万元专项资金没有全部用完。
根据去年9月9日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设立广州市文物保护专项资金》,2014~2018年广州将每年财政拨款6000万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用于国有、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的修缮等工作。
市文广新局副局长赵冀韬说,“每年安排6000万,预计5年以后,广州市市保、区保,包括国保、省保、市保等的文物,都可以得到有效维修,这个任务一定可以完成。”
向非国有文物倾斜
广州几百个亟待修缮的文物大多处于“排队等待”状态,谁先谁后?文广新局负责人介绍,“危重急需、社会关注、文物价值三个因素综合评判考虑”。
因此,广州市首批(2014年)文物保护专项资金资助修缮的不仅有国宝级的圣心大教堂,闻名遐迩的北京路千年古道、余荫山房,还有私宅民居:新河浦启明四马路10号的红砖洋楼获助修缮费9万元,东山五大名园的逵园获20万元设计费,宝源路23号西关民居获15万元设计费,黄埔古村的私家花园涉趣园获修缮费20万元。
同时,市文广新局文物处处长刘晓明介绍,不可移动文物修缮向非国有倾斜,非国有包括了集体所有、私有、代管及产权不明晰的物业。2014年获得资金的67个项目中就有38个是非国有的,占57%。而2015年非国有文物获得的拨款是国有文物的1.6倍。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业主可获资助最高可达修缮额度的70%,可达200万元。目前,广州不可移动文物中约有70%为非国有。
资金申领:祠堂积极 民居很少
记者采访了番禺、越秀、荔湾、海珠等文物资源丰富的大区却发现,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中,申请修祠堂的多,民居的申请很少。
共752个文物点,番禺区最多,“申请修缮民居的只有一宗,还是口头申请”,番禺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曾昭明告诉记者,很多私人业主有顾虑不愿意申请文保修缮资金,“一是怕用了国家的钱,对房屋的使用、改造受到太多限制;二是觉得申请手续太麻烦。”番禺区首批有10个项目获得文保专项资金,共计481万元。
海珠区也有不少列为文物的民居,尤其是龟岗大马路的民国建筑群是广州的骄傲,可海珠的民居修缮申请也不多,因为私人业主“不差钱”,海珠区文保负责人介绍,龟岗一带的私人业主经济条件都不错,“不少业主跟我说,不差那几万十几万的,他们更怕的是繁琐的手续。”
与民居的“冷淡”反映相比,祠堂就积极很多,“以前很多村不愿意祠堂定为文物,认为没好处,修缮的时候还要被政府诸多限制。现在知道有资金资助了,都要求挂牌。”番禺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曾昭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