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赏朱扇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此东坡《云幺令》上阕,描绘的是“天中节”景象,也就是现在的“端午节”。“端午节”由来,说法甚多,有源于三代夏至节说、毒月恶日辟邪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甚至还有源于韩国的怪论,但绝大多数的汉人认同纪念诗人屈原的说法。
其实先秦时期人们视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恶日”,五月五日乃符天数,午时为天中节,即“端五”或“重五”,相信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即蝎子、蛇、壁虎、蜈蚣、蟾蜍,于是就在当日插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以兰草沐浴、喝雄黄酒等驱毒除疫,顺理成章避“端五”之忌而改称“端午”了。
相传楚国三闾大夫屈原于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邑人争相划船捞救,并洒米江中,以免鱼类伤食其身,而逐渐形成赛龙舟和吃粽子的传统。端午食粽盛行于魏晋,家家门上插艾悬五色桃印,小孩佩香囊系五色丝在手臂,书赤灵符卦纸于胸口,还有龙舟竞渡等广为熟知的一系列民俗活动。
端午节是由地域习俗、季节应变和历史人物转化而来具有一定人文精神的祭祀活动,经过祖辈的层层传递和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高度认同,约定俗成。它所表现的文化内涵丰富多彩,首先它将颂扬爱国诗人屈原的浪漫主义情怀结合在一起,龙舟竞渡强调了只有齐心合力才能取得胜利的集体主义精神,并且崇尚个人卫生,利用传统中草药来强身防病,其核心的主题就是让大家来尝品种多样、食材齐全的中华美食——粽子,总之端午节就是以人为本精神的综合体。
明清之际,端午习俗深入文人士大夫的生活,他们更以书画的形式陶冶其中,并将对应“五毒”的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和龙船花绘成“天中五瑞图”,张挂于厅堂间,或用朱砂画钟馗像贴在大门口,以拔除不祥,出门之际行囊中总不乏放把张天师画像的朱漆折扇。“但识扇中趣,何劳扇底风”,折扇是传统文化中彰显个人生活品位及文化修养的道具,是身份地位、交友圈子的代言物,相当于现代的名片,书画家们遂在这块方寸之地上尽情挥洒翰墨、题词写诗,得心应手,一时蔚然成风。
寒舍旧藏一柄朱漆、朱书、朱竹、朱印、朱骨的“五朱”成扇,如此怀袖雅物当为“端午节”私人订制,祈求“五毒”不侵耶?上款人是冯飞、字若飞,曾任张群秘书,扇面一字一画,字为民国教育总长傅增湘于1934年端午日朱笔所书,录桃印符、画张天师、赤灵符三则故事,另一面为乾隆年仿金粟山藏经纸所制,由晚清翰林、民国总统府秘书陈汉弟仿吴仲圭朱竹,构图虽满但倒也疏密有致,笔力刚健气势豪迈,叶叶似万剑挥舞,魑魅魍魉安得近身乎?一柄在握,驱炎辟邪,真风雅可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