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艺术是萧条还是崛起?
闲聊时,有从事策展的朋友问,如果现在办个具有票房商业目的的展览,是选毕加索好,还是选达明·赫斯特?
我觉得一定是选达明·赫斯特。
毕加索毕竟大家都熟悉了,虽然过去他很前卫,但如今已是经典得像是个优雅而略带调皮的老贵族了。而达明的展览,你想想,一走进去,迎面一条浸在巨型福尔马林玻璃缸里的大鲨鱼,拐弯又见到缀满闪瞎眼睛的钻石的骷髅,以及可能让你恶心到呕吐的爬满苍蝇的羊头、炫到你头晕的转盘画?这个无所不用其极,从装置艺术到架上绘画都玩得酣畅淋漓并被艺术市场热捧的美国艺术家,虽然可能遭致舆论的各种抨击和质疑,但想必会吸引大量好奇的年轻人。而骂他的人也要去看看该如何骂他。他的各种“稀奇古怪”更能引发微博、微信自媒体传播的“群众运动”。
当然,你如果办展的目的是为了卖掉作品,在中国的市场,达明·赫斯特估计有点悬,中国土豪还没胆量到敢把他泡在福尔马林里的动物尸体放家里陈列。然而,话也别说绝了,伦敦就有一家叫Tramshed的新开张的餐馆,请达明创作了两件作品,其中一件是在餐厅中央离地4米的地方安置一个巨大的玻璃缸,里面是浸泡在甲醛里的一头牛以及站在牛背上的一只公鸡。我没去过这家餐馆,但从照片上看,真的挺酷。想必有很多人会因此而光顾这家餐厅。
艺术千变万化,经常会让我们想不明白。但如果我们把它放到变化的时代环境和人性需求中关联起来看,就容易理解得多了。
我们看到拜占庭风格的宗教画,觉得古板得很,那是因为它是中世纪的产物,是政教合一的产物,是禁欲主义的产物,能不古板乏味吗?
而文艺复兴的作品,假借着画宗教题材,偷偷地宣泄着人的情欲,那是因为这个时候的佛罗伦萨在政治上独立于罗马帝国,在商业和金融上又是欧洲之首,这就造成了某种宽松的条件和物质基础,使得艺术家们通过这种方式撬开了禁欲主义的铁幕。
类似情况在中国也有。譬如扬州八怪,其趣味完全不同于主流的艺术风格。清王朝最受宠的画风是四个姓王的山水画家,世称“四王”,画风像是武林泰斗,功力深厚而端庄内敛。扬州八怪就不同了,怎么怪怎么来。甚至有个叫黄瘿瓢的画家,本来画工笔仕女画得可好了,但画根本卖不掉,于是发狠劲“瞎画”一气,结果大卖,并跻身于八怪行列。为什么?因为当时的扬州是中国富商云集的销金窟,诗云“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这就好比当今土豪揣着存额上亿的银行卡,坐着私人飞机去巴黎。资本主义萌芽环境中的扬州,自然会形成有别于京城的自由艺术氛围。
有不少艺术法则也是因为历史条件形成的。譬如学西洋画的都知道“黑白灰”法则。说简单点,就是画一幅画时要考虑到如果拍成黑白照片,画面的黑白灰关系是否精彩到位。这除了由于绘画上的道理外,还有个重要原因是当时印刷技术是黑白为主,所以艺术家如果想通过印刷品,如报纸、杂志、画册等传播自己的艺术作品,必须考虑到彩色的画作拍成黑白照片之后的效果,否则一团黑,或者一团灰,就不知所云了。黑白灰关系处理得越好,在画家云集的印刷媒体传播中就有利于产生鹤立鸡群的效果。
时至今日,印刷技术早已突飞猛进,而且视觉传播手段也不止于印刷了,画家们死守黑白灰法则,就可能失去很多自由和发挥的空间。如果我们死守当时的法则,就无法理解把一整幅画都画得“白茫茫”的雷曼。也难怪雷曼的作品被亿元拍卖时,会引起我国媒体大惊小怪。
当代艺术中,许多形式都是缘于当今世界的传播方式而产生的。如一些耸人听闻的行为艺术、装置艺术等,因为在这个信息爆炸的社会环境中,如何能博得大众传媒的关注是关系到艺术生存的重要问题。而如今,如何博得自媒体的关注这个动力,一定也会改变艺术的生态。新时代,艺术将面临新的问题:谁买你的账?那些擅于操控大众传媒和学术评价、故弄玄虚的艺术家,将面临每一个平民百姓的考验,而他们中间有的是敢说皇帝什么都没穿的孩子。当然,他们中间也有的是什么都不懂而敢瞎说的人。不管怎样,他们个人都拥有了传播和不传播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