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摄影师对摄影的态度
从未曾想到过要把这些照片拿出来展览。
它们只是各种境遇中烟花般转瞬即逝的感受,是非常个人化的视觉经历,如果一定要给这些作品贴上一个标签,也许应该是“隐私”。
我的摄影充斥了个人的偏执。它们基本都是黑白的,因为我觉得彩色摄影与现实太接近、太直接、太斑斓、太表象、太昙花一现,而褪去华彩的黑白照片更能映射本质,产生审美距离与情感的恒久感。我一般都用手动对焦,因为我觉得手是思考与感觉的延伸,而自动对焦无论在速度还是聚焦点上,都抢在人的前面——我不喜欢自己的感觉受机器左右;除了去掉污点或适当调节对比度,我不用Photoshop们处理照片,我喜欢“原味”而不是后期特效。我几乎不做裁切,我认为,取景框就是摄影者直接了当的观点,所见即所感,也即所得,无需改造。我把这是看作一种“坦诚”,当然也可以称这是自我偏见。
我对摄影不可救药的沉迷要归功于我爸爸,他是一位兢兢业业的职业摄影记者,当我来到这个世界,刚刚有了听觉,就开始体验快门的声音。小时候,我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爸爸的暗房,在黑暗中睁大好奇的眼睛看他工作。空气中有酸酸的,显影药水的气味,红色安全灯光下冲胶卷的不锈钢罐子闪烁光芒,放大机定时开关时长时短的吱吱叫声充满房间。每当把胶卷放入密封的显影桶里,或者把相片铺上烘干机上,爸爸会开亮电灯,给我讲讲这讲讲那。久而久之,我耳濡目染学会了各门暗房手艺。
小学,我曾成功担任学校运动会上小摄影记者,一技之长被公众认可,这种鼓励和启发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有命运般的动力。高中某个暑假,我和两个小伙伴“小钢炮”和“陈老头”带着速写本和一台折叠式虎丘牌相机爬黄山,那算是我第一次旅行拍摄。回来后,小钢炮和我用被单搭成暗房,大热的天钻在里头,一边拍蚊子一边冲放照片,一直折腾到天亮。大三,我用打零工赚来的钱,从百货商店的电器部拎走一台长城DF,如愿以偿有了自己第一台相机,回到家立刻装上胶卷,激动的拍了第一张、第二张、第三张……快门按到第四张时就再也按不下去了,相机坏了,把它抱回到百货商场,营业员横眉冷对拉长一张国企脸不让换不给修不退货,从此我和这台天生半残的相机痛苦的熬过了好多年 ……
后来我做过某知名杂志的首席AD——艺术指导,其实是杂志社里唯一的美术/插图/摄影编辑,杂志社当时最值钱的固定资产是我办公室木橱里的一台二手理光和一台布朗尼卡。混了不久我决定出国,临行前,爸爸送给我一台Olympus OM20,这台相机伴随我走遍了大半个世界。
说来也有趣,我的摄影经历可以用光圈的刻度来概括,少年时期我选择的光圈通常在5.6-8之间,显然天然受了我爸的影响,这是摄影记者习惯的光圈;后来我在芝加哥的一个商业摄影棚里工作,这段时期我用的多是4x5或8x10的Deardorff大幅相机,光圈常选用11-22;而现在我最爱用的光圈在1.4-2之间。谙熟摄影技术的童鞋也许能猜到其中缘由:我拍照最初的目的是为了纪录绘画素材,后来是为了满足客户需求,再后来则是放任自己体验摄影本身……时间是最好的证人,很久很久以后的某一天,我突然意识到,摄影已经和我悄然成为了lifetime的挚友。
摄影的初衷,可以被归纳成“拍什么”和“怎么拍”,前者的主体是被拍摄者,于是产生了视觉叙述,后者则更体现出拍摄者的观点,流露态度与情怀。我的不少照片和旅行的过程有关,在旅行中,你成了陌生世界里的一个陌生人,你的观察很难被预先设定,于是“拍什么”和“怎么拍”常常实时切换,这种未知妙不可言。
那天在维也纳,我专程造访弗洛伊德故居,显然带有“拍什么”的预先设定,我在大学里就对弗洛伊德感兴趣,后来还听过他孙子Lucian的课。弗氏故居是在弗洛伊德过世几十年之后,他女儿安娜募资购买下来,恢复原貌后对外开放的。那天我一心想去拍他家那张“安乐椅”,因为精神分析学的本质几乎可以用弗洛伊德的“安乐椅”来形容。所以我一进伯格斯大街19号的大门就按下了快门,进了会客厅,却没发现那张安乐椅,一问才知道,这张安乐椅后来一直没找到,所以没有陈列。弗氏故居里人流如涌,站在哪个角度,镜头里总是充斥着游客。从弗氏故居出来,我感到既没达到“拍什么”的目的,也没有实现“怎么拍”愿望,颇有不甘。但回来后整理照片时我惊奇的发现,进门第一幅照片居然是“意识流”的。另一幅没有出现人流的照片,角度是从室内向窗外拍摄,窗檐上挂着许多弗洛伊德出现过的照片里都能见到的雕花镜子,视角像是弗洛伊德送走病人之后,稍息片刻,注视窗外……
在我的幻想里,摄影者就像狙击手,他对自己所处的位置务必要在意。无论是在丛林或山峦,都市楼顶还是村落巷角,他的视角会决定成败,相机是摄影者的枪,必须简单而可靠,随时待发。加上一个极好的镜头,余下的便靠耐心与运气。
要再三说明的是:相机和镜头都不等于摄影,光和影、山、海、天、大自然、都市、朋友、我们生活周围的一切、以及我们的朋友和我们所爱的人,则是相机和镜头存在的前提。摄影真正有意义的在于,通过相机的镜头,我们选择了观察世界的角度,表达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与爱。摄影之所以会成为这么多人的终身热爱,因为它需要日复一日耕耘和领悟,才能渐渐入道,是一门有关时空、品位、美感的,爱与灵魂的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