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市中国艺术品收藏
11月9日,正在中华世纪坛艺术馆举行的2015嘉德·典亚古董艺术周,在展览现场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论坛活动。香港研木得益董事、香港典亚艺博联席主席及总监黑国强,嘉德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总裁兼CEO、嘉德艺术中心总经理寇勤,以及十慕珠宝创始人沈菲、北京皮皮鲁总动员文化科技有限公司CEO郑亚旗,以《跨时代收藏观的演化与碰撞》为主题,从各自的收藏观念出发,畅谈了老一代与新一代藏家对收藏的不同选择。
藏二代该如何
承接家族收藏
作为该话题的策划者,嘉德艺术中心寇勤首先抛出自己最近两年的切身感受:“我发现中国艺术品市场面临两个变化,无论是在北京、香港、伦敦还是纽约,凡是重要的艺术品交易场合上,都会看到很有意思的一幕,那就是爸爸带着自己的儿子或者女儿,并且会告诉自己的朋友,他们已经开始准备接班了;还有一个现象, 50、60岁的有财力的家长都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国外读书,这代人多多少少经历了特殊的教育,他们的人生价值观乃至艺术的追求,对艺术的判断以及收藏理念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结合这两种现象,我觉得问题有点严重,日本的很多收藏家包括企业家,可能到80岁都不会退休,但是中国往往在70多岁就会交出自己的权力或财产,也包括艺术品。我的担心是很多年轻人没有受到正面意义的传统教育,如何承接上辈的收藏?又如何将中国收藏传承下去?”
“童话大王”郑渊洁之子郑亚旗是成功的“自家私塾”教育的典型,他谈到:“我父亲是搞文化的,我从小接触的都是搞艺术的人,家里挂着各种文人的书法、字画,还有陈逸飞的油画。但是现在接触的很多比我大,也有经济实力的人会邀请我去欣赏他们的藏品,有各种名人名作,其中也包括梵高的画。中国人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并投资艺术品,而作为第二代成长起来的,从小是耳濡目染的,他们的认识一定比父辈的理解更深,更理性。”
而当主持人抛出:“假如你有一千万,你会买什么?”,这位从小接受中国传统教育的郑亚旗还是选择了油画,并且他的理由是出奇的简单。“油画需要的时间特别长,它对我的吸引力最强。”
对于成功继承父辈收藏的藏二代的黑国强先生则表示自己是被动的接受:“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没得选择,父辈留下来的是经验,我从小吃、喝、睡在古董家里,每天有古董相伴,即便这样,我也没有很喜欢,只是因为父亲一瞪眼就什么都不敢说了,就是这种状态接受的收藏。但是现在觉得很幸福,最终自己可以体会这些经验。我生活在80年代收藏的黄金时代,我是因为做了家具收藏才去留学,去纽约、伦敦、欧洲跑不同的市场,就这么慢慢喜欢上了家具收藏。”
沈菲则认为:“收藏与每个人的经历和爱好没有关系。如果我有一千万,首先是会购买直达我内心的艺术品,而在投资上有前景的作品。”
审美差异会影响
未来收藏市场吗
对于见证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20余年的寇勤,除了对于未来藏二代是否会延续父辈的收藏有担心,甚至还担心未来的收藏群体会减少。“这一代收藏家的数量本身就少,而且相对比较集中。很多收藏家也并不打算将作品传给自己的子女,而是建立艺术基金会或者捐赠给博物馆,那么,接班的收藏家是谁,市场上是否会形成一个平淡期?而且目前,中国的美育存在很大的问题,未来这些人成为财力中坚的时候,因为审美问题,对于艺术收藏的支持是否同样具有话语权呢?”
这对这一问题,亚旗认为:“现在的收藏群体以50、60年代的人居多。但是审美与个人阅历及成长有很大的关系,我18岁去卢浮宫的时候,基本看完三大镇馆之宝就走了,但是去年带着女人又去了一次,我自己拿着手机,把喜欢的画都查了一遍,这完全与阅历有关。”
沈菲拿珠宝来举例说明人的文化归属感是不会变的。“年轻的女孩子都喜欢买钻石,但是中国女人只要过了35岁或者40岁就会自然地去购买翡翠。我们这一代的教育是多元的,就拿我来说,在国外生活很久,年轻的时候对西方艺术品有亲近感,但是随着年龄的上升,作为中国人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是不会变的,我身边有相当多的年轻收藏家,包括我自己也会慢慢地回归到中国传统元素的艺术品上。”
黑国强很果断地说:“不会有这种担心,因为中国的艺术品本身就很牛。安思远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他的家就是一座了不起的博物馆。我觉得市场早晚也要创造一个古今中外,开放自由的风气。所谓的二代,三代收藏家就不是那么单纯的单一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