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中国文艺 正文

发现民俗文物的保护力量

人民书画网  2015-11-30 09:13:24 阅读:
核心提示:

  惠阳区良井镇霞角村建“非遗室”,6旬农夫捐献自家老物件40多件 (详见《东江时报》11月26日报道)。这些老物件可都是其父辈、祖辈手上传下来的,虽说都是过去劳动、生活中常见使用的器具,但因其具有一定历史且反映 了过去民间的生产生活,已华丽丽地转身为“民俗文物”了。

  一披上“文物”的外衣,不少人的眼睛也会放亮吧。但有人嗤之以鼻了:“这些老物件农村多得去了,拿出来捐献也很正常啊。”您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吧?笔者在良 井霞角采访时,村干部们都很称赞这位农夫捐献民俗文物的“自觉性”。他们说,他们去村里搜集其他有价值的民俗器物时,并非人人都像杨老汉这般积极,有的人 一看有人对他家的“宝贝”感兴趣,立马就坐地起价,意思是“不给钱甭想拿走”。

  不想无偿捐献,并无不妥之处,我们也犯不着以道德绑架之。但,别人的小气,就显出文章中杨老汉的大方;而因为建“非遗室”是区、镇、村开展的一项公共文化 服务活动,更是以挖掘和抢救民间文化遗产、教育当今青少年等为愿望而开展的公益项目,杨老汉积极捐献民俗文物,则显出他在这一方面淳朴、自然的“自觉 性”。

  杨老汉捐献的40多件老物件,从其存在年限和特征来看,不少应该都算得上民俗文物了。虽然这些民俗文物尚未鉴定其价值几何,或是否具有研究意义,但其捐献行为,在官方及社会公众眼里,都应当是值得称赞的。

  从惠阳区官方来说,杨老汉的行为也会是一种积极的引导:在当前各乡镇都积极搜集民俗文物的氛围下,如能有更多像杨老汉这样积极配合并以实际行动予以支持的村民,何尝不是一件好事?民俗文物的保护首先是搜集,搜集多了才能去伪存真、去劣存优。

  从挖掘和保护民俗文物的角度来说,这一历史工程,绝非政府一人能做到,最大的保护力量更应该是民间力量,每个家庭甚至每个人。亲们,有空回老家看看自家老房子的阁楼上,有无保留下一两件老物件哦,好好保存吧,说不定那就是文物呀!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产品与服务| 支付中心| 法律声明| 商务洽谈| 意见反馈| 隐私保护| 招聘信息| 征稿启事| 联系我们
人民艺术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24 art-people.com.cn/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39618号-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586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五道口东升园华清嘉园13号楼
服务咨询QQ:601346133 36351310 投稿邮箱:393256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