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收藏讯息 正文

展望2016艺术品交易

人民书画网  2016-01-05 09:52:03 阅读:
核心提示:

  2016年,投资收藏界最大的期待或许是市场的触底反弹。不过,市场探底的过程也是市场继续下行的过程。在见底前,最冷的时节仍在我们的前面。

  对于希望继续留在这行业打拼的经营者来说,最好的过冬方式莫过于变。以一己之力来改变整个市场的大势当然是不可能的,因而要变的只能是自己。

  那么,如何改变?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来检讨过去一年艺术品行业出现了什么问题。做艺术品买卖的人肯定异口同声都会说:“最大的问题就是市场上的购买需求少了,作品卖不出去。”前几天,有位知名艺术家还在向笔者感叹,今年整年才接了寥寥几张单。而另一位画廊老板则向笔者抱怨,今年的生意比往年少了近七成。这透露出一个信息:由于投机性需求锐减,艺术品行业也出现了产能过剩的现象。

  与其他产业相比,艺术品的过剩并非绝对性过剩。年底可以说是这个行业到了最寒冷的阶段,但是,整天追着笔者想把自己手头的现金转换成一部分艺术品的朋友比比皆是。因为受人之托,这段时间笔者与各大画廊打交道也特别频繁。逛了一圈,发现买家所希望购买的东西,很多画廊都提供不出来,或者能够提供出来,价格却太高。这从一个角度说明:市场的购买需求还是存在的,只不过,目前还面临着存量的作品资源是否与他们的需求相匹配的问题。

  笔者前天在熹艺术馆参加太康先生的画展,从一位金融界人士的口里听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观点。这位仁兄说,当前国内的艺术品市场,也面临着一场供给侧改革。对此,笔者深为其然。过去十多年,由于投机性需求不断增长,市场上流通的名家作品可以说供不应求,由此也推动着一些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价格像坐了直升飞机一样,从几千元一下就蹭到了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在整个市场处于一片投资热的情况下,只要是出了点名的艺术家,出席某些商业场所随便拿支大笔一挥就是钱,不管写的是什么、画的是什么,只要签上自己的名字、盖上自己的印章,后面就有人等着付钱。在那样的市场环境下,不管是艺术家,还是经营者,都被投机的买家群体惯坏了。转眼间,市场的持续调整已进入第三个年头。市场和买家的风格急剧转变。以前,艺术家和经营者总认为,掏钱的人把画买回去,就是为了送人,或者留着自己收藏,所以现场交易的时候只要努力忽悠一把就过去了,以后还有大把人来了。不过,现在情况就不一样了。市场上持币观望的人大多数都带有一定的投资需求。因而,要想把生意继续做下去,就必须从现在开始转变自己的观念,把买家的需求当成自己经营导向。

  经营者在变,投资者同样要变。不过,与卖方相比,买方更强调的是对投资价值的判断和把握。面对产能过剩,作为买家的投资者,显然拥有较多的选择权和主动权,但是要降低自己的投资风险,获得潜在的利润,仍然要打醒十二分精神。首先在衡量作品的价值方面,应该从收藏价值向投资价值转变。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就是尽可能地在市场存量中找到那些真正具有投资价值的艺术品,而不是一昧跟着美术评论家的思维走,盲目追求作品的学术性,把个人喜好和学界的建议放到过高的位置。有投资价值的作品,不仅要有艺术性和观赏性,还要有流通性。过于强调学术性和探索性的作品,虽然潜在较大的艺术价值,但是其相应的投资风险也比较大。投资者最大的失败就是把自己搞成收藏家。

  其次是,要从以作品为本位或以人为本位到作品和人双重兼顾的二元价值观念转变。以前,投资者挑选投资标的,很容易走向两种极端:一种是只盯着作品的质量看,根本不讲究创作者的名气,以为只要作品好就可以在市场上卖高价,殊不知,用高价把一件名不见经传的作品推给买家,是没有人愿意接盘的;另一种是只盯着作者的名气,毫不考虑作品的质量。再有名的艺术家也会有败笔,尤其是在其处境不好、精神不振或者心不在焉的情况下,出来的作品水准会大打折扣。这也是为什么同样是关山月的作品,有些卖20万元,有些卖10万元。只有同时兼顾作品的质量和作者的名气,才能在市场上获得更高的价值回报。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产品与服务| 支付中心| 法律声明| 商务洽谈| 意见反馈| 隐私保护| 招聘信息| 征稿启事| 联系我们
人民艺术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24 art-people.com.cn/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39618号-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586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五道口东升园华清嘉园13号楼
服务咨询QQ:601346133 36351310 投稿邮箱:393256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