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级清宫珍玩何处藏
凡一提清朝宫廷所藏的历代宝物,都会不加思索地答“现大多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和北京故宫博物院”。如果对清史没有认真查阅过,得出这样的结论无可厚非,但如果对清史有所研究,特别是对康雍乾三代历史花过工夫,那未必会如此认为。事实上,清宮所藏历代主要精品当时已存放在圆明园内,这在清宫档案中有明确的记载。
圆明园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至雍正朝时工程大体完工,已修毕三十三景,乾隆时又添加七景,最后总共完成四十景,是皇帝主政和休憩的另一场所。康熙帝好大喜功,不愿追随前圣老路,于是他想打造一处胜过明故宫的皇家宅第,建筑风格上,他也另辟蹊径,集中西风格于一炉,内中的陈设更是汇皇室所储,尽选内府奇珍置于其内。为证明此说,我们从康雍乾三代行走于清宫的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的足迹中清晰可见。郎世宁于1714年接受耶苏会传道部的派遣,于康熙54年抵达澳门,且在另一位传教士马国贤的陪同下觐见康熙皇帝,从此展开了他传奇历程的一生。他除了完成宫廷绘画的主要工作外,也参与圆明园建筑楼群的规划,以及水法殿的室内陈设和水法装置的设计。从相关记载可以证实,只要皇帝指派,他一概加以执行。历史上著名的《古玩图卷》,就是得雍正的亲自授意在圆明园完成的。当时照相技术落后,采用工笔画来记录这些珍宝的面貌是最好的选择。根据清雍正八年《活计档》记载:“圆明园来帖内称,本月十三日太监刘希文、王守贵传旨:著画西洋画人来圆明园画古玩,不必著郎世宁来,钦此。”说明郎前次已来过,只是这一次不用来罢了。又述“于七月初一日,画得绢古玩册页两册,内务府总管海望呈览,奉旨:不必用绢画,用纸画手卷,钦此。”此记载清楚地说明清宫顶级珍宝已移藏圆明园中,故宫尚有留存也是些挑剩的或者皇帝并不入眼的东西。
从《古玩图卷》上的分析,加之乾隆帝闲暇时喜好欣赏把玩宫中所藏的珍品,不难想到,内府原藏历代遗珍中精尖稀的已移进圆明园内。乾隆二年(1737年)有关“初九日…著将画古玩手巻预备呈览,钦此”的记载中,证实乾隆帝对《古玩图卷》的喜爱,并降旨:“著照手卷上贴长黃签古玩取来,钦此。”说明乾隆闲暇欣赏钟情的古玩先从《古玩图卷》中选择,想把玩的就贴上黄签,执事太监根据黄签标注到库房内找出木匣所装的古玩奉上(有关圆明园古玩统一制作黄花梨木匣的考证文章《圆明园黄花梨匣记考》一文中我将专门论述)事隔一天,又降旨“栢唐阿双柱,将古玩手巻持赴圆明园选古玩讫”,参照图卷按图索骥欣赏古玩成了当时亁隆爷的业余主要爱好。这也从另一侧面证实顶级宫廷遗珍已藏于圆明园。乾隆帝是个既遵循先帝祖规又不肯落后于先人,处处要创新的皇帝,他不但将雍正手里的圆明园三十三景增加到四十景,而且在室内陈设上更是顷内府所珍藏,并专为组装完成青铜器、瓷器的多宝格配置图录降下御旨。
那究竟圆明园中藏有多少清宫历代遗珍呢?我们从清宫档案记载看来,至乾隆二年为止,乾隆皇帝至少观看过八本《古玩图卷》,每卷宽62点5厘米,长20余米。看过而未记载或未看过的则更多,说明圆明园珍藏历代珍宝之巨!画古玩主要画出古物的质感才能展现它的真实性,宫廷选派擅长写实的西洋画师绘之,最为相得益彰。雍正帝下旨著西洋画师画古玩图卷的目的是想让后人知道清宫所藏的家底,但无意间将圆明园中藏有历代稀世珍宝的情报和信息也随之泄露了出去,那些西洋画师也并非有意泄露,是在与家人亲友的交谈和信函的往来中,有的是赞叹有的是惊讶,如此,则有意无意地将圆明园汇聚天下珍奇的消息传播了出去。现在可以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主要目的就是冲着圆明园的稀世珍宝来的。为什么不冲故宫而矛头直指圆明园?足以说明这一点。
康雍乾三帝执意把圆明园打造成世界无与伦比的一号宫殿,必须超过明永乐帝建造的故宫,事实上,它在规模和建筑的精细程度上均超过故宫,单面积就比故宫大四万方,其中陈设的珍宝更是倾华夏顶级奇珍。据有关资料记载,圆明园所藏历代文玩至少在两百万件之巨,上至先秦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的历代书画精品,以及宋元明清诸朝官窑佳器,应有尽有。康雍乾嘉道五代皇帝一年大多时间都呆在圆明园,可见他们对圆明园的倾心和喜爱,也可说明顶级的宝贝置于圆明园,二三流的留在故宫的事实。现在有些人一谈及官窑必以故宫为标杆,实在有失偏颇,殊不知,真正顶级的宝贝已流失在海外,现相继散落在世界各大博物馆和大大小小的藏家手中。
近十余年间,欧洲金融风波加之第三四代子孙对中国古玩不感兴趣,于是又戏剧般地流散出来,一些有眼力的藏家确实从中收到一些顶级的御窑遗珍,而且这些宝物又往往保存得特别完好,少量的还带着清宫特制的原装黄花梨木匣。这些如新的官窑佳器被保护得如此完好,真为它们加额庆幸!那些最早珍藏它们的老一辈,深知其珍稀而百倍爱护,加之大多数外国人对物品较珍惜,故宝光四溢,应了“官窑如新”的老话了。而这些如新的佳器往往难入某些人的法眼,不敢点头认可。这也难怪,因他们以前无缘见到类似的佳器,他们认为,私人藏家手里怎么可能藏有比故宫更精的藏品呢?失误在把故宫藏品作为最高标杆。鉴定千万不能预设教条,更不能想当然,不能用脑子看东西,必须用眼睛断真伪,不听故事不问来历,只看物品的内在质,让东西自身说话。
如果要追究近十余年从欧洲回流的一些顶级精品的来历,只要好好查看一下圆明园的被掳掠史就基本清楚了。我相信未来中国一定会有享誉全球的收藏家,因为出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捡拾圆明园遗珍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