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箸为筷的缘由
筷子是我们每天必须要使用的餐具,筷子结构简单,就是两根细细的小棍,大都是上粗下细,上方下圆,但也有制作特别的,在筷子上方雕有各种精美的花纹,材质上分为竹筷、木筷、牙筷、银筷等,比较出名的有河南中岳庙的楠木筷、河南阳明山的通气筷、武汉黄鹤楼的贴花筷、北京的象牙筷、广东的乌木筷、杭州的天竺筷、桂林的烙画筷等。
筷子收藏也和别的藏品一样,只要淘到自己喜欢的,一样可以带来无限快乐。而且筷子是实用品,对于收藏同种数量比较多的筷子,在招待贵客时,我还会拿出来让客人使用,常常让客人惊喜不已。我觉得不管是什么藏品,只要是可以使用的,都应该拿出来试试,让它发挥一下原本的价值,也是一种享受。
我收藏到一双清代的银筷,重为13.6克、长205厘米,有精美雕刻的花纹,品相极好,银筷主要是古代富贵人家使用的餐具。记得当时我是去一位专门从事银器加工的朋友那里玩儿,正好碰见一位妇女拿来那双银筷准备加工成几枚戒指,我一看是件古董,这么好的东东要真加工成戒指可就太浪费了,因为已失去了历史的意义。她不就是要银戒指吗,等那妇女走后,我跟朋友说起那银筷,朋友立即答应了我把银筷给我,只要我给足银筷同重量的市场价就行,他那里碎银多的是,都可以用来加工戒指。就这样,银筷轻而易举地成了我的宝贝。收藏筷子这些年,虽然让很多人不解,认为筷子过于简单,收藏也没多少意义,但我在筷子收藏中得到了许多快乐,我觉得只要自己喜爱就行。
据古文献记载,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开始使用筷子,可谓历史悠久。那时人们把筷子称为“箸”或“夹”,中国东部江南一带的人认为“箸”和“住”的发音是一样的,在江边行船的人很忌讳“停住”,就取反义叫“箸”为“快”。到公元10世纪的宋朝,人们又在“快”上加了“竹”头,因为筷子大都是用竹子做成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