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喜庆
2月8日是中国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也就是农历新年。农历新年具有悠久的历史,蕴含着丰厚的中国文化内涵。
大自然的节日
在中国,“年”的概念最初来自农业,古时中国人把谷物的生长周期称为“年”。中国的历法——农历的起源可上溯至迄今4000多年前的中国夏代(约前21世纪至约前16世纪),故又称“夏历”。农历,辅之以二十四节气能够反映大自然的季节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农历也因此而得名。中国历代一直沿用农历作为正式历法数千年,直至1914年才改用公历。
与西方及其他地区重大节日大多带有浓厚的宗教背景不同,作为农历新年的中国春节,则是与农事活动密切关联的节日,是中国人在与大自然的不断互动中累积而成为年复一年的民族庆典。几千年来,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在一年辛劳耕作之余,在冬春更替之际辞旧迎新,感恩大自然母亲的恩赐,期盼万物复苏,祈求来年五谷丰登。数千年来,中国人隆重庆祝春节反映了中华文明与大自然的密切关联,体现了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核心理念。
“天人合一”理念基于人类的社会生活,是大自然的直接反映,并且与自然界密不可分。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道家创始人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简单说:人类与大自然不可分割,相互关联,和谐共处。“天人合一”理念已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思想支撑点,并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饮食、医学、武术、建筑、家居,乃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追求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天人合一”理念不仅属于中华文化传统,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当今世界,全球变暖、环境污染成为人类面临的共同威胁,使得人类开始从命运共同体的角度思考如何应对这些挑战。追求人与自然界和谐共处的“绿色发展”理念,逐步为从科学界、人文界到政治界、商界,乃至广大普通民众所接受并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一个地区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
在征服自然的奇迹不断发生的时代,东方先哲告诫我们,人类只是天地万物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人类与大自然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也就是“天人合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或许这就是依据大自然周而复始的韵律,年复一年的中国春节欢庆活动与全球共享的重要价值理念。
家庭的节日
每年一、二月春节期间,中国都会发生人类最大规模的周期性“大迁徙”,在约40天的时间里,有30多亿人次的人口流动。人们搭乘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往返于工作地点和家乡。虽然中国日益完善的航空、高铁和高速公路网络使交通日益便捷化,但“春运”仍是中国全年的运输高峰。究竟什么样的力量驱动这种年复一年的大迁徙!驱动力来自内心,来自文化传承,来自中国人根深蒂固的春节“回家”观念。
家庭是中国社会的基础。中国人十分重视家庭团聚、享受天伦之乐,并以此为人生之大喜。正是在家庭观的驱使下,每个中国人都不愿做“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在岁暮隆冬,跨越千山万水,历经舟车劳顿,回到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回到鬓角斑白的父母身边,与家人团聚一起吃着团圆饭,膝下是兄长弟妹的稚子蹒跚学步,咿呀拜年……这场景每年只有一次,而这一次对于每个家庭的每个老少中国人来说,是莫大的天伦之乐。
家庭价值观并不专属于中国人,世界上很多国家和民族在历经各种社会变迁后,不约而同地重新发掘传统价值对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家庭优先”的理念被广泛提倡和认同。可以说,家庭与社会的和谐互动也是世界共享的价值观。
世界的节日
春节不仅作为中国人最重要的民族节日延续数千年至今,而且正在逐渐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节日。
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周边一些国家历史上也长期采用农历,一直也以春节作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事实上,与汉字文化圈、筷子文化圈并行存在一个春节文化圈,在这些国家中,春节仍是法定假日。同时,包括旅居南非的华侨华人在内的全球海外华侨华人也一直以各种方式欢庆春节,从而将春节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可以说,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春节。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开始在全球举办“欢乐春节”系列庆祝活动,努力将春节打造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各国主流社会正日益了解并积极参与到 “欢乐春节”活动之中。中国春节正在走向世界,“欢乐春节”活动逐渐成为全球共享的“大自然的节日”“家庭的节日”和“世界的节日”。
春节既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春节所蕴涵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家庭社会的和谐互动”的核心理念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南非开展“欢乐春节”活动已经多年,每年都有很多南非各界朋友与我们共同欢庆这个节日。今年春节期间,在南非还将继续举办一系列春节的庆祝活动,包括演出、艺术品展览、电影展映、文化论坛等多项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