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陶艺创作师的情怀
贾岛诗《剑客》中有“十年磨一剑”的名句,如果是“三十年磨一剑” ,那么这把“剑”是否更技艺精湛呢?日前,由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主办的“陈烈汉大师陶瓷艺术作品展”亮相北京国中陶瓷艺术馆,展出陶瓷艺术大师陈烈汉30年来创作的100件精品力作,包括釉下彩瓷、陶艺和青瓷三部分,作品构思巧妙、造型独特,丰富了当代的陶瓷艺术。
“有自己的面貌而不都是传统的影子”
展厅中,温润如玉的龙泉青瓷在昏暗的灯光下格外熠熠生辉,那干净、纯粹、雅致的色调让人看上一眼便着实喜欢。龙泉青瓷始于五代,盛于南宋,以造型端庄典雅、釉色纯粹剔透、瓷质细腻浑朴、线条简洁流畅闻名于世。唐代诗人陆龟蒙曾有“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名句来赞美青瓷。
2010年后,陈烈汉将主要精力聚焦龙泉青瓷的创作上。“我与龙泉青瓷结缘始于2003年,因为工作关系到龙泉调研,被古朴大方的龙泉青瓷深深吸引, 2007年抽时间去龙泉做了一个月的作品,但做得不好。青瓷跟陶艺、青花不一样,而且龙泉不同于景德镇的产业化与链条化,从拉胚、立胚、上釉到洗胚、烧窑都要自己亲自完成。 ”对于龙泉青瓷,陈烈汉以前了解不多,可以说是从学生做起,一点一滴地从头学习,“烧窑一开始不会烧,就找当地的老师来教,从点火学起,到最后熄火,我都详细记录。第一年走了很多弯路,烧了一些次品,拉胚经常水留在里边,胚就会裂,而有的烧出来有很多针眼,跟马蜂窝似的,当时我很苦恼。 ”也正是由于从泥巴到成型的每一道工艺都要自己亲手完成,时间长了、实践多了,陈烈汉也从中总结了不少经验,工艺也越来越精到,做得也越来越好。“干湿比重很重要,否则胚就容易裂;喷釉一定不能喷得太急,喷一遍就要去晒,干了后再喷,否则烧出来就会有针眼,釉的稀稠比例要控制好,控制不好也会起针眼;升温不能太快,否则胚容易炸裂、釉也极易剥落;针对流釉问题,不同于别人的烧熟,我的都是闷熟的,温度升至一定程度后就不升温了,在窑里多闷一个小时。 ”
掌握了基本的制作工艺后,陈烈汉开始思考怎样让从他手里出来的龙泉青瓷打上自己的烙印。陈烈汉在传承中不断创新,观其作品,既承接了传统青瓷的温润清醇和古朴大气,又不止于传统,独辟蹊径,在造型、装饰手法和釉色配制等方面均有所创新。
在陈烈汉看来,青瓷以造型取胜,以釉色见长,造型一定要漂亮,他并没有跟别人一样追求釉的厚,他认为釉的厚与薄是工艺的事情,而造型的美与不美却是艺术的事情。“龙泉青瓷的器型大多还是传统的样式,多是光瓶,尤其是玉壶春瓶,龙泉都在大量做,但我发现带耳朵装饰的很少。为什么不装饰耳朵呢?一方面是费事,另一方面耳朵烧起来会歪、会流釉,我觉得这些都不是问题,只要用心都能解决。耳朵不是歪吗,我粘的时候就粘歪,烧出来就正了;给耳朵上釉的时候拿毛笔打湿一下,或刮掉一点,流釉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
2013年陈烈汉开始在装饰上创新。“我去景德镇买了青花料,在青瓷上画青花,青花和青瓷很协调,搭配在一起更添几分含蓄之美。青瓷的釉流动性很大,不能画具象的东西,画山水可以,效果非常好。 ”陈烈汉表示,目前青瓷青花还不成熟,因此此次展览并没有展出,希望将来能有一批成熟的青瓷青花作品呈现给大家。此外,在装饰上,陈烈汉还尝试了刻划花装饰、浅浮雕装饰、描金装饰,并首创青瓷红绿彩,“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丰富龙泉青瓷的品类,有自己的面貌而不都是传统的影子。 ”在创新龙泉青瓷上,陈烈汉开辟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与此同时,有些人也会质疑他的青瓷“会不会太现代了,不像龙泉青瓷了” ,但陈烈汉表示,路还是要走,边走边琢磨吧。
“不是我学得好,是我画得多”
之所以龙泉青瓷能做得如此成功,并于2010年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评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陈烈汉将其归功于自己过往学习与教学的经历。
“1983年我被景德镇陶瓷学院录取,开始接触陶瓷。大一、大二学习了绘画、素描、色彩等基础课程和立体构成,大三开始做陶瓷模型,自作模型、翻模、注浆、上釉,拿到工厂烧制,学拉胚、立胚,学彩绘,釉下彩画青花,釉上画彩粉彩、骨彩等。 ”陈烈汉表示,如果不是大学学习了陶瓷造型与装饰等课程,就很难短时间内掌握龙泉青瓷的一系列制作工艺。大学四年陈烈汉被同学称为“拼命三郎” ,“同学们在我的毕业留言簿上写得最多的一句话是:烈汉,你用一点时间看我们一眼吧。 ”陈烈汉以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双优的成绩留校任教,“取得这样的成绩,不是我学得好,是我画得多。 ”
1990年,陈烈汉考上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系研究生,方向是传统青花研究。“到故宫真是大开眼界,唐三彩如此漂亮、德化的雕塑栩栩如生、钧窑瓷器的红颜色烧得很美、宋代龙泉青瓷像白玉一样,还有元代青花、明代红绿彩、清代釉上彩、粉彩、描金等让我应接不暇。 ”研究生三年,陈烈汉多次到故宫临摹,学传统,“三年研究传统,现在再回来画传统就不陌生,青瓷青花、青瓷红绿彩创作起来也才得心应手。 ”
除了陶瓷,陈烈汉顺应时代潮流,在陶艺上也进行了诸多尝试。2005年至2010年,陈烈汉在北京怀柔自己的陶艺工作室研究陶艺,他的大部分陶艺作品是这一时期创作的。“做陶艺的多是学雕塑出身,关注具象、厚重感和雕塑的三维空间,而我是学设计出身的,采用立体构成的方式组合一些抽象的形态,将主题进行概括提炼,表现社会的现象、表现生活。 ”这一思维源于陈烈汉在景德镇陶瓷学院任教时教的一门课程——立体构成。“作为老师,首先要走在学生前边,于是我一边写教材,一边用切割、镂空、组合、穿插等立体构成的方法创作陶艺作品。从原始的彩陶到元明清陶瓷,多数是圆形的,少量扁形。立体构成的方法摒弃了圆形这一固有概念,向异形过渡。 ”在陈烈汉看来,陶艺创作构思要新颖,手法要多样、精湛,不能太传统、太呆板。立体构成的创作方法也为其日后在陶瓷创作上的创新提供了理论依据。
“陶艺是一门水、土、火的艺术,陶艺创作生活是‘水深火热’的生活。创作了几百件不同类型、不同材料、不同工艺、不同风格的陶瓷作品后,我深深感受到陶瓷艺术是一门包含材料学、工艺学、技术学、化学、物理学、艺术学等学科的综合学问。 ”在这门学问里,陈烈汉倾注了自己的感情、思想和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