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线条如神 为人亲和幽默
一个人的离去,能带起浓得化不开的文化情绪?贺友直老人做到了。这个爱喝酒,爱笑眯眯地、中英文并用地讲冷幽默,笔下线条功夫如鬼斧神工的贺老夫子——中国连环画大师,16日在上海瑞金医院走了,享年94岁。网络上很多人自发致哀,缅怀一个人和他所代表的一个文化标识。
贺老所以能代表一个“文化标识”,就是他老人家坚持一辈子只画“小人书”,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创作的连环画《山乡巨变》《李双双》《齐白石的一生》,把“下里巴人”的小人书变成了高雅独立的美术作品,使大众读本的连环画成为中国国家级的艺术瑰宝。也因而,报道称,贺友直猝然辞世,风靡几代中国人的“小人书”,在他身后合上最厚重的一页。
大师级的老艺术家都有独特的风骨。其中之一,就是热爱生活,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历练艺术、培养艺德。当年画《山乡巨变》,他拎着被褥、脸盆、衣服、热水瓶、手电筒、毛巾、肥皂、牙膏、牙刷……近乎所有的一家一当加上纸张笔墨,直插湖南农村“下生活”,不仅一呆就是几个月,而且要真的“同吃同住同劳动”。画什么学什么,不学到位,绝不动笔。如此执着地“下生活”,不是为了表明自己同“田间地头”有多么接近、“同农民打成一片”,贺老认为,对那一代画家来说,这些本来就是作画的一环,如果没有这些笨功夫,是不会有那些惟妙惟肖的连环画的。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最终靠作品说话。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贺友直开始画老上海风俗系列画,从老上海亭子间竹竿晾衣裳、小贩叫卖、黄包车夫拉车的平民生活风景,直到眼下社会上的“啃老族”、崇洋媚外、物质至上现象……在大师的笔下,人情冷暖、美丑妍媸,每一笔、每幅画都充盈着人生况味。贺老用连环画记录下这座海派城市的巨变沧桑和这个城市的万千风情,勾引起无数上海人的“乡愁”,这是贺友直老人家留给这座城市的一笔无价的文化财富。而当有人曾找贺友直画一批人物画赚钱时,贺老选择了回断,“这钱不是我赚的”。他这种为艺术创作甘于吃苦,挡得住外界的诱惑,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正是受人尊重敬仰之所在。从贺老历练艺术、培养艺德的追求中,更能让人理解德艺双馨的深刻内涵,这也是贺老留给后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优秀作品从哪里来?老艺术家贺友直用一生创作追求给出了答案。在新的时代,所有文艺工作者都必须始终牢记文艺创作要扎根人民,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创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人民书写、为人民抒怀。这个过程就是修身修为培养艺德的过程,只有深刻地品味修身立德对创作的引领作用,深刻地领悟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对追求德艺双馨的保障作用,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文艺创作规律有机结合起来,创作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