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茗知雅趣
如何才能让“心”健康常在,快乐地享受“忙”所创造的财富呢?首先得想通看透一切物累,再借助于“茶”,以茶的“清”、“净”、“元”、“和” 融通躯体,修为境界,自然就能健康快乐的“忙”了。
“忙”与“茶”
“忙” 、“茶”二事,初看或相干不大,生活当中则关联甚密。“无心则亡”是为“忙”,“人在草木”是为“茶”。人之过劳,身心受损,需要歇息,回归自然,品茗思量,于养身修志际,再去努力,岂不更好?
时下社会高速发展,GDP在增长,CPI在增长,财富在增长,人们的各种欲望都在增长,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人人都在忙。“忙”已成为这个时代最具代表的词汇,“忙”也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种常态。
当现代文明飞速发展,五千年的古代文明却离我们渐行渐远,现代文明的速食文化,正在逐渐蚕食慢节奏的农耕文化。人们的价值观、生活观在变,全民在“忙” 的困惑中彷惶。
人有完整的循环体系,任何一个环节受到损坏,必将影响机体的正常运转,自然也就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如何才能让“心”健康常在,快乐地享受“忙”所创造的财富呢?首先得想通看透一切物累,再借助于“茶”,以茶的“清”、“净”、“元”、“和”融通躯体,修为境界,自然就能健康快乐的“忙”了。
品茗
人人都说:“茶”是为草木之物,“人”在草木之间,是为“茶”字。可又有多少人能参的透其中的玄妙呢?身在绿翠碧野中徜徉,必是心怡意净,神清眼亮,一身爽朗。
人在草木间是为茶
身在绿翠碧野中倘佯人在草木间是为茶 身在绿翠碧野中倘佯
心静下来
无为而治心静下来 无为而治
只有你的心静下来,情绪也平稳下来,暂时抛弃一切尘杂,把自己想象到自然之中去,以一种“无为而治”的大容心境,坐在茶桌前,面对绿茶那千青悬翠的玻璃杯,或是浅黄、橙黄、酒红、褐红等茶汤,很功夫的静心品啜:单枞、普洱、岩茶、铁观音、高山茶等众,于清静无为间静静的品品茶,看看兰,捎带着再伴点儿清幽的音乐,神思如凤,翩翩于草木之间,一任鸟语花香、蓝天白云们伺候着你,茶的甘露滋润着心神,便会为古人智慧倾倒:“好一个茶字。”
茶生活
中国人喝茶,古今的称谓很是不同,在唐及唐以前,称之为“饮茶”,唐代封演著的《封氏闻见记》卷六条 “ 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自宋代开始,“饮茶” 多为 “吃茶” 一词取代。
宋代经唐代的发展积累后,国民经济空前提升,原本在茶的产地流传,在上层流传的饮茶习惯,逐渐发展到民间。尤其是宋代 “以文治国” 的安居文化,使得市井里巷,勾栏官场都盛行饮茶,在少数文人间还兴起了“斗茶之风”。且为了吃茶的风雅,又特意生产了“盏”,以“耀州盏”、“吉州盏”、“建州盏”、“湖田盏”等为最。
我有幸收藏了以上各种茶盏,很为宋代单色釉瓷器的高雅、制作茶盏的精美绝伦倾倒,每每赏玩时节,心情都幸福的很是滋润。宋代的茶,已融入各阶层的生活,茶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普遍习俗,故称呼随之而变通俗起来:“吃茶”了。
这一称谓一直延续到晚清。随着社会演进,许多新词汇诞生,人们把凡是入口的液体,统统以直白的“喝”字来称呼,诸如“吃酒”改成“喝酒”,“吃茶”改为“喝茶”。过去,一些官宦文人们在自家交往或行文时,亦有些如“品酒”、“品茶”、“品茗”(茶叶不嫩为“茗”)的用法,现今人们相约时、行文时、交谈时,都称之为“喝茶”了。
由人们对“喝茶”称呼变化,可以看出,在中国,茶从来都是以人为本的,茶由一种自然的少数人的文化,已走向全民化、生活化。茶融入生活习俗,形成茶文化。
在四川成都,周遭那星罗棋布的村镇,大街小巷,山前水边,驿站亭下,无不有露天的,室内的茶馆、茶社、茗室,各色人等与其间自得其乐,俗雅并蓄,平和宁淡,岂不快哉。
人们日常生活的开门七件事便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在中国体现了茶的本质,称之为“生活茶”,这是中国的茶文化,一种人与物一体的境界,即自古中国人追求的最高境界:“人物合一”。
天人合一
日本的“茶道”,是将“茶”的本源文化转化为一种形式,通过对“茶”和茶具的甄别,再通过一系列茶艺环节、仪式,使之成为一种程序化的演绎,通过此种程序,获得享受,这是把载体扩张为本源的做法。
而中国的茶文化的本质,则是着力于人对茶的感悟与感受,是“天人合一”的茶的本源文化,是以人为本的。二者虽然都是以“茶”为“因”,因‘茶’而起,其“果”则截然不同了。
其实,于品茗、闻香时把玩物件,鉴赏古董,早在唐宋时节,就已经是很普遍的事情了。人们在聚会或雅集时节,大都围绕着琴棋书画等雅事展开,且把玩古董文玩,即便是盛行的香事、喝茶都是以上高雅活动的伴侣。
无论是古人的各类杂记、小说、古画(“十八学士图”,“琴棋书画”)等处,都有记载与描绘。只是由于茶的文化太生活化了,太普遍化缘故,当时无人为它树碑立传。
本文摘自刘锡荣老师著作《荣斋随笔·风雅颂篇》
钟鼎茗香荣斋主人刘锡荣:
中国传统文化学者、士大夫、收藏家、作家。在中国传统文化、古代艺术品收藏、研究方面卓有成效。历任国家有关单位公职,长期从事经济与资本市场的研究工作,并以人类社会学为工具,对传统文化与中国式新经济进行综合性研究,他认为中国之未来在于二者之结合与提升,才能实现国力之综合提升。
近年,刘锡荣先生出版代表著作《钟鼎茗香》一、二、三、四、《钟鼎茗香五· 中国馆藏古琴》、《荣斋札记》、《万象沉烟》、《俪松居遗珍》、《荣斋随笔· 文博篇》、《荣斋随笔 · 风雅颂篇》、《荣斋随笔 · 清赏篇》、《荣斋随笔 · 风物辞篇》。且所著书均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清华、北大等文博研究机构、各省图书馆编目入藏。亦是《头等客》、《礼志》、《艺术新闻》等杂志专栏作家。
刘锡荣先生在研究中实践,生活中研究,亦如其恩师汪曾祺,为当代文人士大夫之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