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毓琪的摄影世界
李毓琪,1986 年出生于台湾台北,世新大学广播电视电影学系毕业,目前旅居北京,曾担任“289艺术风尚”杂志首席摄影师,本次《基本视力》作品,十分具有当代性与创意,近期更是荣获“2016 TIVAC”摄影评审奖,该系列作品是她试图追求更纯粹的影像语言,运用生活中吃剩的骨骸与周遭生活物件,进行静物编排拍摄而成,而她的作品就如同她的形象一样,硬朗而内敛,一种出于直觉却又细腻的情感,从生活的微观省思,巧妙地让静物自述其故事性,并化身为更纯粹的力量穿透影像,阐述著生活与生命的连结。
本次展览是李毓琪首次当代摄影艺术创作个展。展览的机缘,来自一年前的李毓琪,曾参加流浪的摄影空间所举办的展览徵选及摄影评图活动,那时的她正在北京工作,乾燥的气候,自然风乾了吃剩食物的残骸,其中骨骸所隐含的神秘、未知及神圣性的气息,激发了她的创作动机,开启她对自我生活、生命的沉淀与反思,藉由创作梳理,试图达到一种对于生活重力的感知与力量。
艺术家李毓琪说“我想要去拍摄,一种可传达的普遍经验”。 作品中的物件,取自于家中的仙人掌盆栽、容易忽略的老旧书本或随处可见的钱币,透过艺术家的镜头,凝视这些清新淡雅的影像,彷彿重新认识生活周遭日常的物件或事情,回到一种基本状态,基本地去观看、去生活,正是如此纯粹的形式,更表现出本质的力量,也是展览名称《基本视力》的由来。
本次由台湾新锐摄影家李毓琪,展出《基本视力》静物摄影作品,展览期间自9月17日起至9月30日止,该作品题材创新,质感精緻且情感细腻,本次展览也于9月17日(六)下午三时,于流浪的摄影空间办理开幕座谈会,除安排艺术家李毓琪参与,谈论《基本视力》创作经验与理念外,另特别邀请台湾重量级摄影艺术家谢春德及当代摄影艺术家牛俊强共同出席,希望藉由艺术家的创作经验与观点,重新诠释本次展览作品,届时欢迎社会大众共同参与,这场艺术交流飨宴。
创作自述:
这组静物主要出于一种直接的伦理动机,在照片中我置入了我所吃剩的骨头与生活中遭遇的物件,来表达我对于生命、生活的感受、敬重及其与之呼应的古怪美感与力量。作为生命体留存 最长久的部分,骨头成了生命与死亡的双重隐喻,进而形成了鲜明的审美气质。当半年来所吃 剩下的骨头集合在一起,面前的景象就变成了一种质问。而我试图让它成为对自我生命的提醒,使生活回到它应有的重力之中。画面的处理上,我希望它们在视觉上获得一种平面感,通过对 纵深和层次的挤压,剔除静物的浪漫性,而仅仅保留形象的基质,使观者焦点可以自由地在画面上游移,与画面中单个物件产生连结,进而投射出与自身生命经验的感受与共鸣。
艺术家简介:
李毓琪,当代摄影家,出生于台北,现旅居于北京,曾任《289 艺术风尚》杂志首席摄影师。 世新大学广播电视电影学系电视组毕业,大学毕业后至阿拉斯加工作半年,成为她摄影创作的启蒙,于2013年决定搬往北京,环境的改变,使她在创作上开始思考生活的本质,揉合她强烈、本能式的创作模式和更精确、成熟的影像语言去表达她的想法。本次系列作品展示她新的阶段,试图探索摄影的可能性。她早期的作品也曾获得 TIVAC、MOCA 当代艺术馆等入选、展览。在北京拍摄的艺术家肖像也吸引当地媒体报导。
空间简介与理念:
流浪的摄影空间,自摄影艺术家杨哲一创办以来,关注摄影的实验与跨界为方向,招集国内外年轻摄影艺术家、介入社会为核心的概念,希望建立起一个属于这世代的交流平台,来向社会发声。2014 年起流浪的摄影空间,从两岸三地到临近国家日本等,均邀请80、90后杰出的新生代艺术家至空间参与展览。
主办单位:流浪的摄影空间
协办单位:青年体育、青年文化企业社
赞助单位:夏茶庄、小雪人冰品、陋室影像民宿、
Gloucester 格洛斯特羽球、黎明石矿、墨玉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