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与艺术品的碰撞
2015年《中国文物艺术品全球拍卖统计年报》显示,中国大陆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继续下滑,但超高端市场(成交价格在5000万元人民币及以上)的拍品数量则同比上年增加超过200%。
虽然市场整体略有下滑,但不可否认的是,艺术品催生了一系列产业的发展,其中艺术品电商是离行业最近的一方。因为艺术品具有特殊性,本文特别指出了艺术品电商急需解决的三大问题:摸索新的在线发展模式,做起闭环,建立艺术品大数据,并给出了三个解决方案。
艺术品电商,就像艺术品本身一样,在一个普通人并不熟悉的角落里孤芳自赏,艰难成长。而笔者认为当下在线上售卖艺术品的思路是错的,因为成交的闭环做不起来。分析主要有如下几方面原因:
一:艺术品不标准化。严格说来,艺术最不适合做商品,因为艺术太不标准化了。如果把艺术标准化就成了工艺品,也就不是艺术品电商的范畴了。艺术品都和艺术家本身联系在一起,对一件艺术品每个人有不同的看法,但如果一个艺术家在业内的知名度很响,即使不是特别喜欢他的观赏者,也会觉得这是一件值得收藏的东西。而问题就是很少能拿到知名艺术家的作品放在线上公开拍卖。淘宝拍卖虽然成交金额在所有的艺术电商里排名靠前,但基本上较多的是拍卖一些文物或者手工艺品,可以说是相对标准化和去个性化的艺术品。
二:线上交易存在风险。线上成交的风险即使能网罗到知名艺术家的作品,放到线上售卖或者拍卖,也没有人敢直接下单。比如放一个草间弥生的南瓜上去,开价50万欧元,我即使有钱任性,也非常喜欢,但我敢出手买吗?更不用说真假难辨的书画作品。即使从艺术品的鉴定、保险、物流等关节上做到系统上的保障,也很难一下子改变传统艺术品成交的方式和观念。
三:收藏艺术品的群体在哪里?曾听一位艺术家朋友说,现在有能力收藏艺术品的,基本上是一些企业家或者官员。而这些人是没有习惯来线上购买艺术品的。而作为网生代的中间力量,80后90后们是否有财务能力以及鉴赏能力来购买艺术品,这个问题的解答是不言而喻的。笔者并不完全认为因为教育的问题使得年轻人不会鉴赏艺术品,这当然是部分原因,但不是全部。如果你要去做艺术品的电商,你当然不能期待过了今天,年轻人都一下子接受了很好的艺术品鉴赏的教育了。
笔者想说的是,作为一个商人(而不是一个艺术家),你要么找到这些收藏艺术品的成功者们,把他们从线下转到线上。要么,就去寻找适合现在年轻人品位的艺术品。而艺术教育那是一个长期的事,等人们都有了品位和财力再去做艺术品电商,听上去就不太靠谱。传统的艺术品交易市场都是在线下进行的,今天我们要做艺术品电商,是否也能借鉴其他行业O2O的经验,去“改造”一下这个行业,而不是代替这个因为商品的特殊性而极为特殊的行业。
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和苹果相反,艺术品可以线上体验,线下成交
其实我们要做的是艺术品行业的信息化工作。
和苹果店的做法相反,但思路一致。苹果是把线下店当成体验店来做的,用户在商店里身临其境地看到和体验各种苹果产品,然后回家去网上购买。笔者以为艺术品电商可以反过来做:就是在线上体验,线下成交。比如书画可以看做是“印刷”行业,线上的体验可以做得很好。
借鉴众多行业O2O的做法,把这个线下行业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信息化,比如把全国的画廊信息化掉。给画廊老板一个后台,上传画廊作品、作者等信息,实时更新。这样所有人都能看到每个画廊的作品和作者信息。当然这个工作肯定不好做,但是这也是几乎所有线下行业O2O化的必经之路:要经过漫长和艰苦的地推工作把行业的信息化工作先做起来,比如餐饮行业先把餐厅的信息放到互联网上供顾客查阅。当然在当下的环境下,信息化的速度会快很多,毕竟互联网无论在观念还是在基础设施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在线上有个详细的浏览之后,潜在购买者可以去线下画廊具体交涉交易的事情。
再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现在北京故宫在做一些北京故宫藏品的信息化工作,把某个作品做成APP,供所有人下载观看和了解。当然它的目的不是做艺术品电商,但也可以看做是艺术品互联网化的一种很好的尝试。比如最近推出的《韩熙载夜宴图》APP。每个人如果都能这样详尽地看到艺术品的信息,相信肯定会起到给线下交易带来推动的作用。
二、拓展线下购买人群,让年轻人买年轻人的艺术品
这其实也类似O2O线下地推的工作。拿餐饮O2O来举例,就是开拓适合年轻人消费的餐厅,让餐厅互联网化更容易。
一方面我们期待年轻人的品位能提高,另一方面也要尝试去获取一些符合年轻人审美口味的艺术品。一谈到艺术品每个人都觉得很高大上,并不是谁都有能力收藏,即使是一个品位非常好的人,如果他没财力,那也只能望洋兴叹。
所以笔者以为一方面艺术品要年轻化,另一方面也要人能买得起。流行文化是一个方向,不那么严肃的艺术品,具备更多的娱乐精神。也不能说这就没品位,比如奈良美智的作品深受年轻人喜欢,也影响了不少年轻的艺术家,你也不能说它就没品位。还有漫画风格的作品等等。
借用年轻人的话说:艺术品电商,不能端着。
这也容易让人联想到艺术院校。比如中国美院每年都会举办毕业展,那些学生的作品不乏有意思的艺术品,学生也期望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而且价格也肯定不会像知名艺术家那般贵,很有可能你我都能买得起。还有学生们平时的作品,比如课上制作的一个陶瓷、创作的一幅油画等等。如果你去学校提出要购买学生平时做的这些东西,他们肯定很乐意。
艺术品都是要和艺术家相关才会有价值,因为艺术就是私人的以及人性的,需要打上个人的标签。院校的学生们没有名气,但是可以依托院校的知名度来提高整体的质量感以及可信度。比如中国美院、中央美院等等,在中国也不在少数。让美院的学生有一个工具或平台可以展示和售卖自己的作品,这些年轻人肯定会很乐意。所以从这个层面上说,艺术品电商在线上还是可以走得通的。
三、最后说说艺术品衍生品
这个就很像电影院靠卖爆米花赚钱,打车软件靠专车服务赚钱一样,往大了说也可以看成是建立一个行业的生态系统。
艺术衍生品不太像纯艺术,因为纯艺术不具备实用的功能(当然也不能说一把包豪斯风格的椅子就不是艺术品,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但衍生品的市场巨大,这个毋庸置疑。比如手机壳,艺术家把自己的作品印上去就增加了产品的趣味性和个性。再比如抱枕、围巾等等居家用品。只是一旦艺术品实用化了之后,将面对的是激烈的商品竞争,你从艺术家的天堂一下子跌落到了商品的地域里。比如假如你做一个印有自己作品的抱枕,我也不一定会买,因为市场上有更好的选择:我可以找到一个印有毕加索画作的抱枕。但是毫无疑问的是,艺术品实用化后更具备交易条件了。
这要看创意和创造力。把实用的东西做成艺术品,这也是商品文化发展的方向。反观日本和欧洲等国家在商品上下的艺术功力,我们还有很大的空间和潜力去提高,也意味着潜在的市场。人们对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商品的要求越来越精致,也会带动艺术品电商的发展。现在有一些做得还不错的平台,比如暖岛,比如豆瓣的东西,都在朝此方向发展。因为人们购买的不仅仅是一个商品,同时也代表了他们对生活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