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笔下的渔舟唱晚
x读清人吴门瓢隐居士许锷《石湖棹歌百首》写印本,不仅可以让人从这些诗篇中领略一百多年前苏城南郊石湖的山水风光、名胜古迹和江乡节物、风土人情等,而且还可以欣赏到作者不凡的诗书艺术造诣,尤其一手工稳秀逸的小楷,堪称精美绝伦。
笔者之有幸见到这件诗书写印本,当要感谢一位生前与苏州最是投缘的著名史学家、版本目录学家、藏书家谢刚主先生。是他在“文革”后期自京城来到苏州,在 观前一旧书店中,慧眼识宝购得到了这本一百多年前的精美写本。他先到上海,顺便把写本呈文史掌故作家苏州郑逸梅观赏并请题跋。返京后把这件写本的作者,及 其生平事迹作了番考证,其间请老友版本目录学家顾廷龙先生提供相关资料。还把写本送呈同在北京的三位苏州籍老友顾颉刚、叶圣陶、俞平伯观看,由是三位学界 巨擘纷纷为写本赋诗作跋,堪为文苑书林增添了一段佳话。到了改革开放后的1982年,文艺复兴,谢老就把他历年来所收藏的不少明清野史笔记、抄写本整理后 结集为《瓜蒂庵藏明清掌故丛刊》,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笔者所读到的这册写印本,即是丛刊之一种。
吴门诗人许锷其人其艺
先把晚清吴门诗人许锷其人其事作些简要的介绍。许锷,字达夫,又字颖叔,别号瓢隐居士,室名诗可楼。苏州人,家居葑门。布衣,工诗,豪饮,尤善楷。常寓 来溪,应蠡墅画家张猗兰(涌)聘,授其子第。他的生年应在清嘉庆十年(1805年)前后,卒年在清同治十年(1871年)后。主要活动应在道光至同治年 间。著有《异苔同岑集》、《石湖棹歌百首》。写本书录于“咸丰戊午(1858年)四月下浣重录”。
《石湖棹歌百首》“,棹”本义船桨,棹歌即 指渔歌。内容大都与水乡有关的诗词,并形成一种独特的诗歌创作方法,多为江南一带诗人运用,石湖棹歌即由此而来。诗作百首全为七言绝句,内容全是描写石湖 山水风光、名胜古迹,和江乡节物、风土人情等。在此从中选录十首,以略见一斑。
塔影岚光镜里天,渔庄蟹舍夕阳边。画图一幅何人笔,知是倪迂是米颠。(一)
新年赛会共盘桓,旗鼓欹斜撒粉团。塑得一尊新猛将,南村抬与北村看。(七)
越溪桥下水沵沵,越溪庄下草离离。清风明月一樽酒,为吊诗人王雅宜。(九)
卢家浜口竹编门,转过小桥又村一。邻姊相呼挑菜去,满畦新绿芥生孙。(十七)
樱桃初熟又残春,看遍群花谷雨辰。宝积寺中香信好,山厨烧笋款游人。(十九)
鸭嘴船捎唤阿娇,鸭头波上学撑篙。怪郎不解风浪险,笑说颠颠张伯高。(廿一)
沼吴功就载西施,浪迹五湖人不知。疏柳一村依旧绿,湖边留得墅名蠡。(廿八)
学绣女儿巧样妆,沿街小坐半乘凉。麦稭团扇常遮面,为避看花游冶郎。(四十一)
阿侬生长南塘路,嫁与湖东地更幽。斜掠鬓鬟浑不语,一双纤手剥鸡头。(四十六)
湖田八月熟香粳,溪后溪前打稻声。谱出范家新乐府,吴歌唱遍闔闾城。(五十一)
读诗作首篇就点明了这里的湖光山色美如图画,而该图画之美,如同出自在画史中均以擅长画江南山水、烟景著称于世的宋、元大画家米芾(世称米颠)、倪瓒 (世称倪迂)之手。“抬猛将”,旧时吴中农业以种植稻谷为主,一年中最怕的就是蝗灾,传说当年有一刘姓孩童,因为驱灭蝗虫而死,人们尊称他为灭蝗之猛将, 特为他塑像,还建有猛将庙供奉祭祀,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三据传是猛将的生日,祭猛将、“抬猛将”也就成了能驱除蝗虫,祈求平安、丰收的传统习俗,该民俗至今 犹存。
而诗人笔下的“诗人王雅宜”,他便是明代吴门杰出的书法家王宠,他读书石湖之畔二十年,还与文征明等常雅集于“石湖草堂”。该景观今已 修复,可供人游览。“卢家浜”在石湖西面的新丰村卢家浜,明代中期此地出过兄弟进士卢雍、卢襄,卢襄还编纂有《石湖志略》。鉴于“邻姊相呼挑菜去,满畦新 绿芥生孙。”用今天话来说这里可为蔬菜基地了。诗中“宝积寺中香信好”,宝积寺为隋大业四年(608年)僧永光所建,后荒废。现在原宝积寺旧址上新辟有 “宝积泉”景观,位于治平寺南。有关宝积寺之荒废,应该在诗人作诗之后的清咸丰十年(1860),即太平军攻陷苏城之后所毁。“鸭嘴船”,顾名思义应是船 头形似鸭嘴的小船,所称“鸭头波”,则把波浪比喻得尤为形象生动。诗人把一对青年男女在“鸭头波”上撑船,受风浪颠簸之情景,竟然与唐代大书法家张伯高 (名旭,世称“张颠”)联系了起来,全诗生动有趣,还反映出诗人对书法的笃好。而“沼吴功就载西施”,其中“沼吴”一词,犹言灭吴。全诗概述了位于石湖之 东的蠡墅(现属吴中区长桥街道)地名的掌故。诗之“四十一”,则写出了吴中绣娘的俊俏端庄,还带出了用麦稭(吴语称“麦柴管”)编成的麦柴团扇手工艺。再 说“鸡头”,它是苏州“水八仙”中的珍品,尤以葑门外南塘所产为最有名,故苏州素有“南塘鸡头大塘藕”一说。而诗中的女主人翁即生长在南塘,出嫁才到了石 湖之东的蠡墅附近。中秋时节,她正“斜掠鬓鬟浑不语”低头剥着吴中节物鸡头米。又诗“湖田八月熟香粳,溪后溪前打稻声”,农历的八月已开镰收割香粳早稻, 溪后溪前的村人都正忙在打稻(今名之为脱粒)。
名家书跋叙掌故
由于笔者所见写印本中,除了有谢老自识手迹外,尚有顾颉刚、叶圣陶、俞平伯、郑逸梅的书跋,和陈从周绘湖山小景图手迹。在此把顾颉刚、叶圣陶、俞平伯三老的书跋照录如下:
石湖吾家先人冢墓所萃,以是余幼年辄随侍父祖乘舟至其地。至则必赏其山水之秀,盘桓不忍去。而舟人虑回城迟必促速返,恒怅然归。及成年足健,摸索道路 熟,遂邀约朋侪由陆路往,出胥门经枣市、横塘至行春桥,仅一小时许耳。遂乃恣意登楞伽上方诸山,观吴城及对岸越城遗迹,想见二千年前两国敌对情况。偶拾得 古陶残片,携归赏之。是地至南宋孝宗赐与范成大为别业,故有御笔“石湖”两字,刻山麓石上。其西有治平寺,门虽存而殿宇已烬。然门内有石刻苏轼诗,知此寺 之建更在范氏之前也。上方山有塔高耸,其下为五通神庙,女巫咸萃,及汤斌抚苏,恶其轰动全城以惑众敛钱,亲至山上拉其像而倒之。又毁其庙,自是巫风遂绝, 亦快事也。今读刚主示我新得之许颖叔《石湖棹歌百首》,知咸丰间湖上楼阁园林尚盛。余生也晚,皆不得见矣。九环洞桥,中秋串月,游船簘鼓之盛,昔人多言 之。自上海设埠,苏州工商诸业随以俱往,城中人口日趋萧条,其留居者亦遂无力作此雅兴。余家居二十余年,未尝闻亲朋中有为之者,湖上之寂寞可知。何幸解放 以后工厂数百,人咸就业,经济力随之渐臻恢复。异时地方建设必将以石湖全区建一公园,凡正当之文艺娱乐因而勃兴,则当秋夜明月照人之际,邀约朋好为串月之 游,固可待也。余体頽唐,已不复作远乡想。聊书此以当野人献曝之一议,且质诸酷嗜苏州生活且遍索苏州文献资料之刚主先生以为何如。一九七八年九月顾颉刚题 于北京
石湖百首许君歌,写作俱佳劫不磨。小印悉精笺亦雅,刚翁赏玩乐如何。
百咏于今德不孤,或题诗笔或留图。眼明最爱从舟绘,如此烟波洵石湖。
因诵斯编忆幼年,嬉春爱上上坟船。石湖想象成沧海,柳坞桃村望若仙。
中学时期三人行,石湖来去脚边程原注:值休日辄偕伯祥、颉刚二兄远足西郊横塘,石湖为常到之处。苏人谓寻常经行之路为脚边路。桥头塔畔留珍忆,山色波光证友情。
刚翁先生 雅令 一九七六年十一月叶圣陶
刚主先生归自江南,以新得清許颖叔《石湖棹歌百首》相示,写作俱佳,良为隽品。署年咸丰戊午,诗云:“安稳风波又一年”者,已近“庚申”(咸丰十年)前 夕,其后辗转流传历百余载而归谢翁鉴藏,物得其所矣。昔岁壬戌(1922年)偕顾颉刚兄泛舟行春桥下,与石湖亦有一日之缘,顷瞻名迹忆我前游,漫赋小诗, 即希吟正:小楷停云墨妙传,百篇清韵似前贤。烟波留赏承平事,付与华胥入梦年。
刚翁先生雅属 丙辰(1976年)九秋弟俞平伯同客京郊
顾颉刚先生,在书跋中记述了不少有关石湖的古迹名胜,当他登山“观吴城及对岸越城遗迹,想见二千年前两国敌对情况。偶拾得古陶残片,携归赏之。”还谈到 上方塔下的“五通神庙,女巫咸萃”,她们妖言惑众,大肆敛财。直到清康熙年间,由来苏主政的汤斌,当闻之此事后,便亲自上山拉倒庙中的神像,还倒毁庙宇, 才使得巫风始绝等掌故。更为难得的是,他还指出了自晚清、民国时期苏州工商业、人口日趋萧条的原因,并提出了“何幸(所幸)解放以后工厂数百,人咸就业, 经济力随之渐臻恢复。异时(以后)地方建设必将以石湖全区建一公园”的建议。而今苏州上方山森林公园,就位于著名的国家级太湖风景区石湖景区内,已成为广 大游客和苏州市民游山玩水、寻古访幽的好去处。
在叶圣陶先生的诗跋中,在首句“写作俱佳劫不磨”,道出了所见这件书于“咸丰戊午(1858 年)”的写本,由于二年后便是咸丰庚申(1860年)太平军攻陷苏城,文物古迹损毁严重,此写本能历劫不磨,真是万幸。而写本用笺为清人孙星衍平津馆仿宋 本《梅花喜神谱》精镌佳笺,自然精美无比。又作者钤于写本上的印章都是篆刻俱佳的精细之作而令人称赏。而在第二首绝句中的“眼明最爱从舟绘”,是指所见写 本中尚有由古建园林专家陈从周绘《石湖放棹图》。陈从周青年时曾随画家张大千学画,所写湖山小景,笔墨疏简,而意境清逸。第三首绝句则是因读了写本而追忆 起幼年每到春天乘船上坟而到石湖游览旧事。尤在末首中追忆起当年与中学学友三人远足郊外石湖,“桥头塔畔留珍忆,山色波光证友情”可见诗人与二位学友的情 谊堪称老而弥深。
再看俞平伯先生的书跋,俞先生在诗中把写本作者所作小楷之精美,比为吴中前贤停云馆主文征明,诗作也堪与前人媲美,遂有“写 作俱佳,良为隽品”一语。而诗中“烟波留赏承平事,付与华胥入梦年。”是指这件描写湖山烟波的诗书隽品,只有在如今太平盛世才能去赏玩它,并可把“与石湖 亦有一日之缘”的湖山美景带入自己晚年“华胥”(传说中的国名,后因用为梦境的代称)梦境之中,诗笔中也流露出老人对家乡湖山的眷恋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