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人意料的拍场黑马
2016年艺术品秋拍从10月初的香港苏富比、香港保利等知名拍行举槌开始,就向公众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拍卖 数据我们有目共睹,过亿的记录在香港保利,一幅拍品是吴冠中作品《荷塘》,78岁高龄时的突破性代表作,以实力为依托,另一幅是崔如琢的《秋风摇翠》,天价自有其原因。苏富比的清乾隆帝御宝青玉交龙钮方玺拍出9148万港元,接近亿元天价。再者,佳士得上海举行2016年秋拍当代艺术专场,收获 7145.16万元人民币的总成交额,成交率达80%以上。
让人惊喜的是苏富比香港中,“坂本五郎珍藏早期佛教铜像”上阵,成交率非常强悍,来自已故日本著名古董商坂本五郎珍藏的22尊鎏金及青铜佛教造像全部成交,斩获5041万港元。虽然只有一件拍品超千万港元成交,但都以超过最低估价十倍甚至数十倍价格成交。买家就喜欢这种具有弹性十足的艺术藏品,没有装逼的高不可攀的天价,品质也堪称上佳。
我们这样去理解,目前的经济环境和拍卖市场还没有和和美美、阳光明媚的状况,进场的增量资金也可能很有限,进拍场的土豪们,或许不大计较1百万跟7百万的差别,但对1千万跟1个亿却是门儿清。怎么理解拍卖场硬通货,质量趋臻、传承有序的大师精品,在国内,一者为中国古代书画,二者是近现代鸿篇巨制。就西方艺术而言,近现代及当代的具有代表性的大师级油画精品也是硬通货。不过据传这次香港秋拍没有太多的硬通货,傅抱石的作品1、2千万,齐白石、徐悲鸿的作品编排一起就几百万的额度,赵无极的油画也4千余万的量。市场平淡,精品匮乏。比起春拍时“中国书画”板块有2.7亿港元拍出的张大千《桃源图》,瓷器板 块有“明永乐青花花卉锦纹如意耳扁壶”拍出了1.1亿港元,“明永乐青花缠枝牡丹纹净水瓶”以9932万港元位居第二这样的强势行情,则逊色了很多。大家也引发了担忧,香港秋拍如斯波澜不惊,则内地秋拍将如何一番秋风扫落叶的境地。担忧很正常,毕竟拍卖界里也希望出现一种乐观的氛围,欢快舒畅的走过丙申这一年。
奇迹是否出现,我们尽可以拭目以待,但换个角度去看,亦能发现“坂本五郎佛教造像专场”给我们带来无尽的启示。这个专场里除却坂本五郎这一号召力或许巨大的品牌外,收罗其中的青铜造像未必盛名在外,“品牌决定价值”的转换率较低,商品的“价值决定价格”的完美吻合却天然存在着。拍卖场或者需要精品效应来提高品牌度,但真实能满足藏家的收藏乐趣的“硬货”却是撑场子的“台柱”。拍卖额是拍卖界的一出大戏,怎么满足藏家的天性欲望,又是另一个大手笔。用有收藏价值又有价格优势的藏品去吸引买家,尤其吸引新晋买家的购买欲,这是一个活态思路。
我想起了最近网络上爆红的一位农民画家,他没任何学历和世家背景,没去过学院进修,不属于学院派,绘画全凭自学,不知外界的任何流派和风格,却能把作品绘制的“天趣盎然”,极富想象力和创造力。他“无名”,却有十足的冲击力,没有品牌效应却展示出十分的表现力,吸引了众多网红的关注,被称为“中国的梵高”,作品被成批的收藏,这不也形成了一种“品牌效应”吗?有实力的品牌收藏,比名气效应而言更有强大的魅力。
那么今年的秋拍,做拍卖行的行家们,可否关注更多的“鲜货”,发掘那些中低价位,既具有一定升值潜力,又能满足家庭艺术消费需求的古董艺术品,让“鲜货”的魅力吸引买家的关注,让真正的品牌带动营销,让那些新生代的收藏家更多的进场,去关注去竞价,参与到推动拍卖市场的活跃上来,而不只盯着那些大藏家,光顾用天价臻品导演一出“闭幕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