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作品再度上拍
张大千与佛家渊源深厚,青年时曾在松江禅定寺出家为僧,虽仅月余即还俗,而“大千”的法号则伴随其终身,并以“大千居士”自称。每绘佛像皆敬笔执写,极尽虔诚,与其敬佛之心,礼佛之行不无关系。是作为张大千敬写无量寿佛,无量寿佛为阿弥陀佛的意译,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主佛,代表智慧和光明,民间认为他有增福延寿的法力,画家绘此题材,即带有礼佛的虔诚之心,也有福寿绵延的美好祈愿。
是幅作于1940年,画家正值盛年。画中无量寿佛侧身盘坐于蒲团上,面相清癯肃穆,浓鬓卷发,袈裟半披,露出瘦削见骨的身躯。后方背景中山石壁立,上端为云雾所掩,下临坡岸与溪流,一枝梧桐自右方探入画中,阔大的树叶纷披舒展,状若华盖,坡岸间围绕佛像点缀以各类花草,渲染出如净土般庄严宁静的气息。画面左上方以带有金石韵味的隶书长题佛理,右方则另用行书题作画时间及名款,与画面融为整体,并突出主题。
无量寿佛、达摩等佛教题材贯穿于张大千一生的创作中,每每潜心造像,俱为精品,各个时期的创作又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早期受金农影响颇深,呈现古雅静穆之意,至晚年则愈简练浑朴。画中佛像造型奇古,笔墨丰富多变,敷色亦见精心,背景描绘丰富而不喧宾夺主,均为烘托人物及营造画面氛围而作,可见冬心遗韵,又具自家的用心经营,堪为其前期风格的代表佳作。
《无量寿佛》画上题“敬造无量寿佛一区于高台山”,高台山即青城山第一峰绝顶,本幅即为画家隐居青城山时所写。张大千在青城山时曾有一则趣事,一日与夫人吵架后愤而离去,久不见归,众人急忙四处寻找,最后发现大千于一幽静岩洞内面壁盘坐,闭目“修行”,远离车马喧闹的人群,在青城山静谧出世的环境中,张大千写高士、写佛像、绘观音,将修行之心寄寓笔下。
Lot 117
张大千(1899-1983) 水殿荷风Lot 117 张大千(1899-1983) 水殿荷风
立轴 设色纸本
143.5×75.5 cm。 约9.8平尺
乙巳(1965年)作
出版:《名家翰墨•第3期•张大千•荷花》第41页,(香港)翰墨轩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9月
纪录:苏富比香港,1989年11月25日,编号25
张大千《水殿荷风》出版物张大千《水殿荷风》出版物
《水殿荷风》系1965年作于巴西圣保罗,尺幅逾恒,为张大千晚年典型的写意荷花巨制。画中翠叶恣意洋洒,覆盖交叠,似铺天盖地,满塞幅面。荷花摇曳生姿,一朵娉婷出水,临风摇曳,一朵隐现于墨叶中,微露容颜,两只小荷尖俏含苞,傲然枝头。密叶相连,根茎穿插,花朵高低错落,分外活泼灵动,画面如风过横塘,清气满溢。全画笔墨纵放,发挥书法笔力,正是“花如今隶茎如籀,叶是分书草草书”,展现出极强的笔墨控制能力。
《水殿荷风》题“子杰四弟北返欧洲,写此乞奉马松先生老作家法教”。“子杰四弟”即张大千表弟兼知己好友郭有守,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间,张大千与郭有守关系甚密,郭有守曾任国民政府驻法国大使馆文化参事,在巴黎文艺界人脉极广,诸多旅欧画家、作家、音乐家皆至郭家雅聚。张大千是年间在欧洲的一系列艺事活动,与欧洲收藏家、文艺界的交流多赖郭有守促成,张大千得以扬名欧洲,郭有守功不可没。1965年,郭有守至巴西拜访张大千,本幅即为郭有守即将返欧之际,为作家马松求画。应好友之请,画家快意顺心,一蹴即成,有浑然天成之妙。而此次也是张大千与郭有守最后一次见面,此后未几,郭有守回到大陆,与张大千天各一方,从此音讯隔绝,本幅亦可谓两人最后交往的见证之一。
Lot 107
张大千(1899-1983) 春禽出谷Lot 107 张大千(1899-1983) 春禽出谷
立轴 设色纸本
150×64 cm。 约8.7平尺
丙子(1936年)作
展览:“侨岷华园藏画展”,(台北)鸿禧美术馆,1994年2月至8月
出版:《张大千作品选》图版14,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5月
《侨岷华园藏画》第16至17页,(台北)鸿禧艺术文教基金会,1994年1月
叶浅予旧藏。
张大千《春禽出谷》出版物张大千《春禽出谷》出版物
是幅写于1936年的《春禽出谷》为背临华嵒之作,据题识可知华嵒原作曾为张大千所藏,后为粤地友人携去,是年偶忆旧藏,即凭记忆背临。华嵒所作《春禽出谷图》今已失考,参考华嵒流传的花鸟名作,大千是幅笔墨气韵均传华嵒神貌。画中山雉、八哥与绶带鸟嬉栖在树石间,笔墨松秀灵活,情态生动,似可感受到大地回春、山林间的勃勃生机。
张大千的花鸟画从陈淳、徐渭处取法颇多,又不拘一家一法,凡有可效法者,皆在他学习之列,以采众家所长,拓展眼界,力图达到“集大成”的境界。华嵒花鸟重视写生,生动中见传神,自有引人之处,对后世影响甚深。从此背临中,可见张大千对华嵒画作的透彻领悟,他以高超的笔墨造诣,将华嵒花鸟简逸生动的特点鲜活诠释而出,展现出深厚的学古化古功力。
Lot 116
张大千(1899-1983) 不是东坡赤壁游Lot 116 张大千(1899-1983) 不是东坡赤壁游
镜心 设色纸本
97.5×52 cm。 约4.6平尺
癸卯(1963年)作
《不是东坡赤壁游》作于1963年,属于画家自粗笔山水向泼墨泼彩风格过渡阶段的作品。画面构图大胆,主要以湿笔渲染,花青染底,画面右方上下贯通的峭壁以花青、赭石交错晕染,辅以墨线简略勾勒轮廓。左侧江崖同样笼罩在一片青色之中,上不见顶,惟有白云自空中飘过。画家在描绘江水两岸的峭壁时几乎不使用传统山石皴法,仅是以浓淡墨、花青、赭石的颜色变化来表现山石结构,却在看似不经意间真实再现了阳光照射在岩石上的肌理与层次。画面顶部与底部的树丛均在花青地子上以浓墨勾绘而就,行笔迅疾恣肆,夸张的造型与磅礴的山势互映,使观者强烈地感受到他奋笔挥洒的气势,更有“元气淋漓障犹湿”之妙。江水以留白的形式表现,与整张画面浓重的色调形成鲜明的反差,江上小舟也因此更加凸显出来。舟船轮廓先勾后染,其中描绘高士童子共四人,高士之间似乎正在交谈。人物着装勾线处理较为细致,须发眉眼亦有提点之笔,纵使画家目力不逮,其对画面细节的描绘仍见精心。
上款“稚琴仁兄”即张稚琴,安徽无为人。早岁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后任职于国民政府中央财政部,抗战时期曾任湖南保安司令部主任秘书,与张治中将军过往甚密。后投身报业,曾参与创办《力报》、《东南日报》,又任香港《文汇报》总经理。1950年代曾担任与台湾国民政府的秘密联络人,与两岸政界多名要员往还。“无为散人”为其收藏印。
拍卖信息
北京诚轩2016秋中国书画拍卖会
预展:2016年11月8日至10日
拍卖:2016年11月11日
地点:北京昆仑饭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