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创作不能做搬运工
我热衷于表现细节,把我的想象与虚构表现得更加真实,而采取了某些类似于写实的技法而已。所谓的“超写实主义”是把客观存在的东西原封不动地移植到画布上,把不存在的东西、虚构的东西添加到画面里,显然就不是这种风格了。我从来没有丝毫不差地去描摹客观的东西,经常随性地进行创作。
——姜亨九
2015 年的 12 月,韩国艺术家姜亨九的日程表上写满了“忙碌”两个字。量产丰富的他在间隔不到一周的时间里,先后在北京芳草地展览馆和上海当代艺术馆举办了分别名为《灵魂》和《肖像无界》两场个展。
尽管不乏有人比较两场展览各自的异同,但是对于姜亨九来说,他更希望在两场展览上体现出来的并非他对于不同绘画主题的掌控力,而是想要通过两场展览体现出的双重的事件性来让观者注意到他艺术创作的内在逻辑。事实上,这种逻辑也并非多么隐蔽,它就直白地表现在每一幅画作上——姜亨九几乎只画肖像画,因为人脸才是人最显而易见的精神状态;在脸部的范围内,他最注重眼神的描绘,因为他深知“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是离心灵最近的器官;最能够体现人物精神的是眼神,最能够体现时代精神的是文化名人的眼神,于是他的画笔下流淌出的总是文化英雄们独具代表性的眼神。
于是,在京沪两地的两个展览实则更像是同一个展览同时在两地举办。在姜亨九的创作下,玛丽莲·梦露、奥黛丽·赫本、梵高、邓小平、关羽,甚至于北京猿人,这些足以能够代表古今中外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物,以巨幅绘画的形式震撼地出现在观者眼前。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作品多为他的铝板画创作,乃是使用钉子、铁刷、牙签等锐器在铝板上刮擦、刻画而成。姜亨九认为,唯有这种创作方式才能够更好地展示出肖像画中的细节,并且通过铝板在灯光下反射出的金属光泽透露出画面的灵动感以及微妙的3D视觉效果。
至少在艺术家本人看来,采取铝板画这样一种罕见的形式就足以让他避开了“超写实主义”的标签。然而,实际情况却是这个标签总是缠绕着他,像是一枚误伤的子弹击中了他。他曾略带愤怒地表示,“如果我画了 10 个人的脸,仅仅刻画了皮肤纹路、面部轮廓,你可以评价说我是肖像画家。但是,由于我画了超过 1000 个人的面孔,那么不得不说,我超越了肖像画。因为虽然画布上呈现的是一幅肖像的模样,但是我想传达的是‘时代精神’,我画的是一个社会”。换言之,姜亨九从未把自己视作仅仅满足于写实的画家——他并不是现实世界的搬运工。
你的作品给人最直观的感受是尺幅都比较大。目前,这种大尺幅的作品并不是最受市场欢迎的,而你却一反常态地执着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