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艺术中的江湖
何谓“艺术江湖”?
在华语文化中,有两个常用的指称“世界”的词,一个是“天下”,一个是“江湖”。传统而言,天下和庙堂朝廷有着固着的关系,而江湖则大多和朝廷相对,隐藏着对封建社会、宗法伦理、国家政治秩序的反叛,代表另一种非官方管辖的庶民世界,有一套自行运作的规则与秩序。武侠世界里的江湖便经常和朝廷对立,特别是在纷乱的时代,当现实的生活无法得到满足,江湖便成为庶民在现实生活中的另一个希望寄托。此外,江湖在原始字义上,隐藏着看不见的水中世界,深不可测而暗藏危险的漩涡,与奔流涌动的自由特质,以及变动的组织和轮廓。相较于天下,江湖更具有丰富的想象空间。况且,不管天下如何经历兴衰变化,江湖依旧在,只是朝廷改。
深入思考两者的差异, 德勒兹与瓜塔里所谈的“ 游牧学”(Nomadology)相当有参考价值。根据他们的推论,历史通常是国家为了政治目的而提出的具有固着观点的记忆叙事,我们需要借镜的是“游牧学”的思考。1 此“游牧学”所提出的国家装置(state apparatus)和战争机器(the War Machine)的概念,也可作为本文所指的“天下”与“江湖”的对照,推论“江湖”概念所具有的积极意义。依照游牧学理论,游牧民发明了一台战争机器与国家装置相抗衡。国家装置是不断对存在进行规训、编码、辖域的禁锢机器;战争机器则是不断反抗规训、译码、解辖域化的欲望机器。德勒兹与瓜塔里并指出,现代世界继续提供了在人类任何时期和所有社会皆同时存在的,世界规模的宇宙机器和新氏族社会发展的土壤,前者例如大型商业组织或宗教团体,后者如帮伙等组织,他们认为“显而易见的,帮伙与世界性组织一样,也暗示了不可简约为国家的一种形式,这种外在性的形式必然呈现为松散的,多形态的战争机器。”2 艺术江湖中的各种派别(秉持不同艺术信念的实践者),就如同这里所称的“帮伙与世界性组织”一样,是难以化约和界定的团体。根据“游牧学”,“一种‘意识形态’的、科学的或艺术的动能能够成为潜在的战争机器,在与社群的关系上,它可以划出一个黏性平面,一条创造性的逃亡路线,一个位移的平滑空间。”3 依上述的理论推论,“天下”即是以类似国家或政府形式,不断进行规训、编码、辖域的禁锢机器,而“江湖”则为不断反抗规训、译码、解辖域的欲望机器。如此一来,“江湖”作为“天下”无法制约的“战争机器”,便具有积极的抵抗潜能与强大的想象动能。同时,当代艺术实践以反抗正史或主流艺术的方式,重新梳理的记忆书写和认同表述,也就潜藏重构伦理秩序与重整权力结构,以抵抗现实的多重权力结构的能量。
然而,最终艺术实践究竟召唤了什么样的集体记忆,对“天下”象征的国家装置(state apparatus)或其他形式的威权压迫采取的是抵抗还是共谋,决定了其是否具备战争机器的动能。正如“游牧学”所示,战争机器也可能为国家装置所挪用,而成为实行统治的工具。总而言之,艺术创作者选择的伦理位置,是艺术能否发挥抵抗潜能和想象动能的关键因素。
借用江湖所具有的想象空间,恰恰说明了“艺术江湖”的丰富性、多义性、多重性与变动性,也更符合我想强调的与庶民生活、地方经验有关的艺术实践。隐藏在表层之下,奔流涌动的暗流,正足以暗示有待揭示的现实,仍潜藏在幽暗深处。真正的艺术,可以超越表层的身份和文化背景,透过想象力面对当下生命现场以洞悉生存状态,并重新发现和经验过去以重建新的记忆叙事,将被隐藏的真实和历史予以呈现,并开拓新的伦理观与集体认同,让艺术具有普世性的人文意义。
“艺术江湖”强调的是重新以知识、权力、伦理观、个人经验为轴线,纳入更多元的思想参照,让当代艺术实践成为文化论述生动活泼的场域,以及具反权威的高度能量,而非以教化、品味或娱乐做为目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