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城市的缔造者
“空中城市”不只是理论,也是一种图像。在我看来,将“空中城市”视觉化正是我的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
——尤纳·弗莱德曼
尤纳的作品大多由“空中城市”的视觉化呈现来表达,“空中城市”是移动建筑的结果,它的变化方式不是唯一的,因此任何“空中城市”的效果图都不是对这一建筑对象的精确描绘,而是对变化规则的模拟、示意。对“空中城市”我们可以有两重理解:其一,“空中城市”从技术角度仰赖“大跨度”(span-over)的“空间框架结构”,将居住或商用的构筑单元托升到土地的上空,犹如腾空飘浮的城市空间,它无需改变土地的原貌,同时又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无论是土地上原来的历史建筑,或是运河、车道,都不会受到新建的“空中城市”的影响;其二,“空中城市”尊崇自主设计的理念,它不存在可供执行的平面图、立面图,只能根据有限的可视化景象来做畅想,它将促生一种前所未有的城市尺度和城市机制,在我们真正有勇气放手一试之前,它更像是酝酿美学与社会学的革命的乌托邦。
在传统的观点中,建筑意味着建造各种形式的空心物体,就像一只盒子。建筑要么是单体的“盒子”,要么是丛生的“盒子”。“空中城市”将会搭建堆放“盒子”的框架,但框架和“盒子”将被视为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性的城市积聚个体的需要和选择,应激而变,不断地扩展蔓延,它显得弹性和富于活力。
尤纳第一个“空中城市”项目是“巴黎布洛涅森林中的小镇”(Town in the Bois de Boulogne,1956),方案中展示了“空中城市”最初的框架基础“三面体结构”(Trihedral System)。在一个立方体(或平行六面体)中可画出一个由六根线条构成的四面体(又称三棱锥),想象四面体上属于立方体内部截面的那一面为空,那么由剩余三面的外部框架的六根线条所构成的空间框架便是“三面体结构”的最基本的构成元素,它们聚集排列能形成大跨度的“三面体”网格框架,让个体住宅、商店、停车场、绿地穿插在网格框架的空隙中,并保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