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是一个形容词
人民书画网
2017-01-04 06:53:22
阅读:次
核心提示:
本届上海双年展在形式上有多个特征鲜明的创举,但我也许可以代表观众来提两点疑问。一是展览设置了电影项目,展馆的三个楼层专门辟出 3 个放映影院,而不从属电影项目的参展作品中仍有相当数量的影像作品。一个观众来到双年展,可能没有预料到有那么多影像要看,可能花一天时间也看不完全部作品,这会令他感到遗憾与疲惫。第二个问题是,就目前当代艺术在中国的普及程度而言,展览的观众群体是主要是白领与学生,年龄相对年轻,在城市中,服务业是更主流的生产方式,他们对工厂、社会性生产、社会改革这些议题未必有充足的经验,本届上海双年展应该如何带领观众进入情境呢?
第一个问题,我可以举安塞姆策展台北双年展的例子,那次展览我看了 5 次才看完。这种需要大量时间阅读和观看影片的展览,本地观众最有优势,当地的居民只要有兴趣,就可以再三地回到展览,他们最有机会透彻地理解展览,这对美术馆也是好事。假如一个展览,大家看一次就走了,我会觉得它的影响力没有达到最大化。
第二个问题,“社会工厂”这个主题也并非只是在讲工厂这一层面。“工厂”是一个形容词,它形容了一种状态。我们有 80 件左右的作品,并非在讨论相同、类似的问题,这些问题虽然彼此有关联,但涉及了不同的面向,有轻松的、严肃的、历史的、技术的等不同的切面,观众可以在不同的切面找到与自己相关的经验。对于双年展,观众是否愿意走进来看,这就回到他的美学教育,回到整个城市或国家在基础教育中对于文化和美学的推广,这是一条很长远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