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人民艺术 正文

一个亘古不变的艺术主题

人民书画网  2017-01-18 09:50:17 阅读:
核心提示:

 

  大地之于艺术似乎总是亘古不变的命题,这是历史的也是传统的,寄予东方的山水或西方的风景,也存在于建筑家们的空间实践之中。在当代艺术实践里,从二十世纪到今天的艺术家们用以怎样的创作来对大地做出回应?带着这个问题,《艺术世界》本期专题以“重返大地”为契机,将回顾和发现艺术家们于不同时间和不同地域的各式实践,希望激发更多针对大地之于艺术这一命题的讨论。

  专题将呈现大地艺术实践中的重要人物及作品,从罗伯特·史密森于犹他州大盐湖创作的“螺旋堤”到迈克尔·海泽在内华达沙漠中实施的“双重否定”,从艾格尼丝·德内斯在纽约曼哈顿种植的“麦田”到林璎在密西根大学掀起的“浪涌”。视线还将关注在别具特色的针对大地与自然的个体实践之上,包括荷兰艺术家巴斯·扬·阿德尔的“坠落”,英国艺术家理查德·朗的“行走”和安迪·高兹沃斯的“自然材料”,克里斯托和珍妮·克劳德鸿篇巨制的“环境艺术”,以及泰国艺术家里克力·提拉瓦尼和卡明·勒查普勒斯特创立的“大地计划”艺术项目。专题也将回顾新近在上海举办个展的蔡国强长久以来的创作项目“为外星人作的计划”,以及摄影师荣荣和映里在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所在地拍摄的作品“妻有物语”。此外,艺术家郑国谷接受专访,讨论了他于 2000 年起在广东阳江开始的艺术项目“帝国计划/了园”。

  勾勒这些艺术作品或项目让我们看到,如果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大地艺术和观念艺术同样是对“绘画与雕塑已经死亡”这一命题的现实回应,大地艺术则在其形态上要更进一步:从占有白立方到占有大地,从进入展览到逃离美术馆进而逃离观众,从进入抽象的观念到介入真实且具体的现实。当下大多数涉及大地的艺术项目仍然携带这些有益的基因:干预性、建设性、社会性、现实性,并加入了“参与性”这一艺术新产物,从以大地为材料进行创作演变到在大地之上引发一系列实验或事件。因此,这些“重返大地”的艺术作品和项目也是艺术观念及意图本身的变革:和作品的物质性比起来,这些创作更强调过程、关系及人在世界中的位置。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产品与服务| 支付中心| 法律声明| 商务洽谈| 意见反馈| 隐私保护| 招聘信息| 征稿启事| 联系我们
人民艺术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24 art-people.com.cn/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39618号-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586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五道口东升园华清嘉园13号楼
服务咨询QQ:601346133 36351310 投稿邮箱:393256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