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加入艺术拍卖之后
电商的艺术品拍卖板块最早是拍卖公司参与设计的,一旦拍卖公司入驻了电商,就变成了电商的一个商家,主体性就不像自己做线下拍卖那么强了。张震说:“在阿里和京东之间,如果遇到买家退换货的情况,阿里还有商家和买家协调的空间,京东则往往只能按买家要求退货。电商平台拓展艺术品拍卖也有自己的瓶颈,现在参与电商线上拍卖的只有几十家拍卖公司,电商平台很想拓展到几百家,不过艺术品资源是有限资源,比较有名头的艺术家也就是100家左右,一旦发展到一定规模,就会造成同类题材过多,竞争过大,成交率和成交额降低的情况。电商和拍卖公司的对接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需要在协作中不断磨合,这种合作模式才能成熟。目前是几家拍卖公司形成一个团队,与电商平台共同搭建艺术品交易平台,这在传统拍卖中是没有的,应该说是互联网时代给这个行业带来的改变。”
目前,市场中纯线上拍卖平台针对的主要是艺术品消费群体,雅鉴目前则主要还是针对投资性的艺术品交易,当然艺术品消费和投资也没有明确的界限。很多艺术品电商平台做的是中青年艺术家,作品价位不高,而且有艺术家担保作品真实性,不过买完作品是否会增值,并不是这类平台用户重点考虑的问题。纯艺术品电商属于消费升级,与嘉德、保利实体拍卖会那种夜场拍卖动辄几百万元的作品交易还不属于完全相同的理念。吴明燕说:“对于一些用户来讲,从低价位的艺术品消费到高价位的艺术品投资,有一个过渡期。我身边有些客户,随着审美情趣的转移和文化素养的积累,早期买一些低价位的当代作品,然后会慢慢进入近现代书画或古代书画的投资领域。”艺术品消费电商和画廊一样,主要是在一级市场培养藏家。吴明燕进一步说:“我个人认为,佳士得、苏富比等大拍卖公司做线上拍卖一部分也是基于新买家群体培养这方面的考虑。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由于高价艺术品太稀缺了,征集日益困难,而拍卖公司如果想业务增长的话就需要扩充货源,来填补市场需求,而当代艺术是取之不尽的资源。”
线上拍卖上拍数量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方面是电商平台开放的额度,另一方面是拍卖公司征集作品的能力。电商平台一般要求每场拍卖作品数量在30至100件,根据线上拍卖实操的经验,综合考虑网页承载量和展示效果,张震说:“目前我们上拍一般控制在45至60件,过多或过低都会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成交额金额不等,市场好的时候一场成交额在60万至80万元,不过电商平台的红利期已经过去了,线上拍卖竞争大了,同类作品量大,目前好点的拍卖公司成交额能做到一场20万元左右,一般的拍卖公司只能做到8万至15万元。”
代购成艺术品交易新增长点
主做艺术品代购的薛永攀认为,线上拍卖已渐成为常态。如今的线上拍卖羽翼渐丰,诸如视频直播、实时交流等与现场拍卖相结合已经取得很大成效。“不过单纯的网拍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艺术品代购成为新的艺术交易服务方式。”
阿里的直播拍卖算是做得比较好的,但都不是特别成熟。阿里集中做的还是文玩杂项,通过直播把文化背景、品鉴知识传播给大众,达到一定的交易目的。张震说:“不过拍卖公司的视频直播普遍都不做了,而是在同步拍上面发力。”薛永攀介绍:“现在很多艺术媒体、艺术机构在推行艺术代购服务,比如雅鉴艺术、西洋古董艺术、华豫之门等。”
海外艺术品代购业务需求量更大,因为海外出行和购买过程都比国内困难。海外艺术品代购与大众商品代购有本质区别。艺术品是独一无二的,不像大众商品有替代品,一件珍爱的作品如果错过的话,可能你这一辈子都赶不上它再次流入市场。吴明燕介绍:“目前代购的线上订单虽然比较多,但是能够真正成交的非常有限,好的作品大家都在盯着,而且价格往往比现有买家出的要高,比如前段时间日本拍卖旺季,线上有上千个订单,但是最后拍下来的不足10%,所以整体来说收益不高。比如有一件无款的手卷在香港以7万港元起拍,我们有藏家出到200万元港元,而最终的落槌价是600多万元港元。一件书画作品20多万港元起拍,我们的委托客户出到500万港元也没举到。但我们对市场前景还是比较乐观的,一是我们用户量在不停增长,二是下单量也快速增长。”
在张震看来,代购体现了买家成熟的一种表现,代购是服务公司给买家帮忙,买到的往往也是买家称心如意的东西,所以代购后不付款的概率会低很多。他说:“代购最大的优势是掌握了大量的买家信息,这对拍卖公司来说非常有价值,能够有效地将需求和作品信息进行对接。代购和网拍的藏家群体还是有所区别,代购的藏家还是以资深藏家为主,而网拍的藏家多为新兴藏家。”代购可以保护个人的隐私,可以不用出现在现场,就可以拍得作品,这就避免了资深藏家现场相争,导致拍品价格越来越高。张震进一步说:“代购的藏家是以艺术品经营为主,他们参与拍卖主要是进货的心态,关注的作品价位不高,反而是网拍新兴藏家会对价位较高的作品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