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曳在“似有似无”的意境里
人民书画网
2017-02-17 11:44:32
阅读:次
核心提示:
所谓的“云深不知处”,正是通过将在地空间这一现场加以遮蔽,画中人和观画者共同进入到一个不可直接通达的处所,获得一种独特的自由和安全。这一“云雾处所”,处于一种奇特而微妙的中间状态。它不是“飞升”,不是绝对的高处,不是与人间世界绝然相对的上帝之城。“高处不胜寒”,太高的处所,中国文人向来并不为之欣喜。但它也不是紧贴地面的,不是“笼罩”。在地面被“罩住”的感觉,恰恰是我们当下的霾中呼吸。我们甚至不得不使用“口-罩”来罩住自己的呼吸之气。古典绘画中的云雾,是一种“悬浮”。它高于地面,半空之中,半山腰上,但也绝不彻底远离人间。
“悬浮”之雾,是肉身可以抵达的某种轻逸高度。雾在山间。只要是山,便是地上生出之物,是人所能登上进入的处所。但其中妙处,又不仅在于山,更是在于雾。中国画中无数被反复绘制的山间云雾,山变动频仍面目纷繁,但云雾却始终不变地漂浮半空。这不动的云雾,是文人画师捕获的宇宙第一逃逸速度。它飘离地面,但恰恰与地心引力保持微妙的平衡。不下坠,不飞升,停在那里,享受地面世界的景观和熟稔,但又不为地面事务所干扰。山雾中,山中散人缓步前行,与人在地面与周遭环境的身体反应关系有着截然不同的身体地理学。在雾中,人们面对的是一场场突然的遭遇。因为无法通视,物体总是突然出现在你2米之内,让你猝不及防。反观自身,这也意味你获得了即刻的瞬间离散性自由和隐身之术。要让自己不为世界所见,你要做的不是按照地面空间的固有路径去寻墙后盲点躲避,只需退后或左移若干步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