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融情写军魂——书画名家杨玉辰祝贺建军90周年作品展
杨玉辰(笔名石翼),生于1944年11月,河北省石家庄人,中共党员,大校军衔。1968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为解放军报社记者,《军事记者》杂志主编。擅长国画(花鸟),现为一级书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北京市杂文学会理事,总政老干部学院解放军报分院副院长。先后在报刊发表书画作品80余幅,全国性获奖15次,有的画作到海外展出和被国家博物馆收藏,主要著述有《新闻写作学步》《杨玉辰杂文选》《文苑淡墨——杨玉辰诗文选》等22部。出版《杨玉辰书画选》《杨玉辰牡丹画选》等。
我以我心画牡丹
杨玉辰
我从事小写意牡丹创作已有十六个年头,如果说有一点体会的话,那就用这样极普通的两个字来概括:“用心”。
“用心”,就是心无旁骛,一心一意。临近退休那几年,我常想:退休后我干点什么爱干的事儿呢?忽然想到我在中学时代参加过两年业余美术组,对画画兴趣未泯,就想在这方面牛刀小试。于是,就在自家阳台上支起一块木板,每天早晨趴在那里试着用毛笔学临摹。没想到这一试,不仅重新唤回了兴趣,而且也首次发现了自己的画画特长。于是我便备齐了作画的一应家什,每天照别人的画学画一小幅,画完便自我欣赏。不顺眼的,一撕了之;顺眼的,便留下照着再画一张。退休后,这种爱好迅猛升级,画画竟成了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天不画画,心里就发痒。干脆,我给自己定下个“规矩”:既然决心已下,就要专心致志,心无旁骛,不可三心二意,见异思迁。开始,山水花鸟家禽鱼虫,什么都画,光画册、光盘就买了一大堆。当时哪里懂什么是创作,比猫画虎而已。后来我发现自己画小写意牡丹还有些长进,于是,我便将主要精力用在了画牡丹上。
“用心”,就是心韧志定,心坚石穿。记得我学生时代十分推崇鲁迅先生的一句话:“震骇一时的牺牲,不如深沉的韧性的战斗”,我想,这画画,不画则已,画就要坚持下去,有一股“韧”劲。当学画入迷并渐入佳境之时,我往往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然而,当画作受到内行的非议甚至讥讽之时,我也多次脆弱地想到过“洗手”,可又笃信“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是成功的真理,于是又硬着头皮坚持了下去。十多年来,我每到双休日,就5点起床(夏天常常4点就起床),到办公室的大条桌前作画。一直画到八九点钟,待到一幅4尺整张的牡丹图出炉,这才感到肚子叫了,于是胡乱塞几口面包饼干,喝几口白水完事儿。一年冬天的周末凌晨,我因看错了表,不到4点就起来了。一出家门,大雪纷飞,冷风刺骨,我脚踏积雪,跌跌撞撞来到办公室门口。当我掏出钥匙要开门时,忽然脚下一滑,我的头感到碰到大铁门上,我整个身子躺在水泥地上,一时失去知觉。待醒来摸摸头,还好。我笑笑:“真没用!”自我调侃后,便又信心满怀地举步上楼,拿起画笔。这些年来我始终坚信:苍天不负有心人,坚韧就是胜利!
“用心”,就是以心思考,倾心创造。画画是门艺术,是脑力劳动,只凭热情不行,还得在动脑筋上下功夫。孟子曰:“心之官则思”,这就是说,要多思考,擅思考。譬如,我就在作画中常常捉摸:写意和工笔怎样融合?大小写意如何兼顾?为什么所画的主体要介于“似与不似之间”?构图中的疏密、浓淡、虚实关系如何把握?画面的均衡怎样判断和调整?对于这些艺术“行话”,只凭看书、听讲是很难悟透的,只有靠结合实践的反复思索。近年来,我每次作画,我除了拜画家为师,都力求在画画时追求与以往“不重复”,有所创新,哪怕在构图、技法或色彩上与上次有一两点不同也好。这就要求自己“不懒惰,多动脑”。我渐渐养成一个习惯:作画前,必先在小纸上勾出一幅草图,并标上需要创新或改进的要点,倘若画完一看没达到预期,就另画一张。为了逼着自己多动脑筋,我除了画牡丹,也把画的对象扩展到梅花、菊花、荷花、苍鹰、松树等,还在牡丹画上配以蝴蝶、小鸟、大鸡、小虫等。我觉得,只有用心思考,才是创新的铺垫、灵感的激活;这是提高艺术修养和绘画水平的必由之路。
十六年的执著坚守,十六年的实践探求,我虽只收获了“用心”二字,却也受用无穷,饱尝了初步成功的喜悦。喜悦之余,我更加坚定了“我以我心画牡丹”的决心。有诗为证:我以我心画牡丹,一分艰辛一分甜。舍弃名利求精进,心康身健到百年!
2016年5月28日 于北京鹏润家园
《风景这边独好》136×68cm
《高山永在 流水常青》136×68cm
《牡丹花开天下春》136×68cm
《双花盛开京城香》136×68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