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我们顾恺之
人民书画网
2017-09-28 08:35:22
阅读:次
核心提示:
据记载,顾恺之出身行伍,但他从20岁左右到50岁后,他的仕途并不顺畅,一直在军中任从军,未得升官。现实上,作为封建年代的画家,顾恺之并非是现代含义上的画家,他类似于今日的军中文职,或是为政客效劳的画家。庆幸的是,他的艺术生命是天分大于智慧,故而在官场上不合流俗,才取得“痴绝”之名。在东晋年代的政治动荡中,大大小小的战役几乎是天天在打。然而,顾恺之作为军中文职画家,既能多次改换门庭,且也安然无恙,这说明他是一个没有什么政治倾向的画匠,更谈不上有什么政治志向的军旅画家。极为矛盾的是,顾恺之除了热衷于为政治名人画像,他最为高兴的提出“迁想妙得”的作画思维,这种发挥自身绘画天分,用于巴结政客名人的精力状态,印证了我国专职画家缺失纯正的艺术思维。由于顾恺之有常人没有的“痴绝”性情,所以“痴绝”充实了他在“才绝”和“画绝”方面的智慧。为此,顾恺之的绘画天分在深受政客器重的一起,他能屡换门庭则是他附庸年代的地点。
无可争辩,鉴于曹植《洛神赋》在我国文学史上的方位,顾恺之制作《洛神赋图》一定是有他借赋作图的含义。但是,这种含义也不会具有什么政治含义,仅有的是他在制作政治名人像的一起,他也时常发生无法之举。故而,我们从他留存下来的画迹目录中,也看到了他对制作女性体裁的爱好。如《阿谷处女扇图》《列女仙》《三天女图》《贵阳王美女图》等。这些有关女性体裁的绘画著作,从另一个视点来看,顾恺之的绘画情由也不乏俗世。
也许,正是《洛神赋》中人神态缘故事的美丽与伤情,给了顾恺之制作《洛神赋图》的缘由;也正是《洛神赋》的悲情故事与曹植的郁闷性,为顾恺之制作《洛神赋图》提供了一种随情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