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中国文艺 正文

从帖里学笔法

人民书画网  2017-11-08 07:52:30 阅读:
核心提示:

 

  启功先生建议“师帖”的观念和他一向坚持的“师笔”的观念是共同的。先生诗云:“少谈汉魏怕白费,简牍摩挲不多遭。岂独甘卑爱唐宋,半生师笔不师刀。”启先生以为学习书法应该多看墨迹,多临墨迹,多“师笔”而少“师刀”,由于墨迹活,能够看到古代书法家的行笔轨迹,简单了解其间的微妙。关于墨迹和碑志的辩证关系,以及对我们学习书法的成效,启先生说:“运笔要看墨迹,结字要看碑志。不见运笔之结字,无从知其来去照应之致。结字不严之运笔,则见笔而不见字。去恰当方位之笔,自觉其挥洒自如,人见其乱七八糟。”在这儿启先生辩证地阐明晰学习墨迹和碑版、墓志的不同功效,古人的墨迹笔道清楚,层次分明,简单看出用笔的来龙去脉,连带和改动。而碑文和墓志则不然,它是经过镌刻后,二次加工的著作,加之天长日久的风化,与作者的原创著作已显着不同,最首要的是我们根本无法看清楚笔形、笔意和笔趣的改动。但临习碑志能够学习古人的结字方位,由于任何碑文墓志再经过镌刻,它也根本坚持了原作的风格相貌,结字方位不会有大的改动。

  这儿,我们举出书法教育中要求学生必临的王羲之的《兰亭序》和《圣教序》来阐明问题。这两件著作尽管都不是王羲之的原创著作,却都是我们学习王羲之行书最好的碑本和范本。《兰亭序》是唐代书法家冯承素的临摹之作,《圣教序》则是唐代怀仁和尚的集字所为,前一个是墨迹,后一个是碑文,而且是集王羲之书法之作。依照启功先生的观念,我们学习王羲之的行书最好应该先从墨迹本《兰亭序》下手,这样简单捉住王体行书用笔和结字的纤细之处,如笔画的粗细、方圆、藏露、巧拙、映带等,结字的奇正相生,平中寓险等。而集字石刻本《圣教序》,则不简单看出这些特色,由于石刻自身经过了再次加工和创造,和墨迹比较,短少原创的笔性和笔趣,仅存大约的形体罢了。一般书法家学习王体行书都是先临《兰亭》,后法《圣教》,将墨迹本和石刻本结合起来学习,收效不错。《兰亭序》的笔意墨趣稠密,学其用笔的利益和细处;《圣教序》的字形较多,结构严谨,学其造型的改动。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产品与服务| 支付中心| 法律声明| 商务洽谈| 意见反馈| 隐私保护| 招聘信息| 征稿启事| 联系我们
人民艺术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24 art-people.com.cn/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39618号-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586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五道口东升园华清嘉园13号楼
服务咨询QQ:601346133 36351310 投稿邮箱:393256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