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立志 一生追求 ——采访书法家白小乐先生
近日在采访书法家白小乐先生时,对他的总体了解来源于三个方面。其一是从他的书法作品。第一次见到白小乐先生的作品时,有强烈的视觉感。他的作品大气磅礴,洒脱自然,而且不拘一格。其二是他的书论文章。他的几篇书论文章思路清楚,观点鲜明,很有说服力,并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其三是对他的电话采访。他性格开朗,讲话直爽,非常健谈,不时有点幽默。就从这次电话采访谈起吧。
少年立志 追求自强
采访从一句问候开始,记者问:“白先生,您高寿?”他回答说:“我从不做寿,今年77啦。”我问这是怎么回事,他向我回忆了他童年的艰难岁月。
白先生出生在华北农村。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社会非常不安定,随处可听到枪声。白先生的父亲是当地抗日游击队队长,随时都有生命危险,而且其家人也是同样受到牵连。房屋被烧毁,家人四处躲避。母亲带着刚出生的他和哥哥,多次被敌军抓捕,在乡亲们的帮助与掩护下得以逃生。
幼年的苦难生活,给他幼小的心灵留下了累累伤痕,他决心立志自强,报效国家。
1950年他开始上学,学校要求填登记表,涉及出生年月日。白先生问遍家人,回答总是那句话:“那时活命要紧,谁还记得这事呀!”我问乡亲们,大家都说:“那时候,我们都劝你母亲把你扔掉,保大人活命必须舍弃孩子。你母亲硬是不肯,才有了今天的你。”
记者:不知道生日,那你怎么办?
白先生表示出无奈的样子,说:“我的生日我作主啊。于是,入学日期成了他的诞生纪念日。从此,普通人过生日这样的小事,成了他一生的奢望与遗憾。”
勤奋好学 钟爱写字
白先生青少年时代,是新中国旭日东升的时期。从小学开始,他就刻苦学习,完成学校的作业后,广览课外书籍。还特别喜欢写字,学校有习字课,他按着学校提供的柳体字帖,认真描红,临摹,写大字,到后来写大小楷字。他见缝插针地练习,帮大人做饭时,用烧火棍在地上划;下地拾柴时,把沙土弄平,捡个木棍练字。有几次,一起拾柴的小伙伴回家了,他还兴致勃勃的在地上写个不停。
记者:你这样努力,学习效果怎么样?
白小乐:“还凑合吧。考试总在班级前三名。他话锋一转,有点神秘地说,我告你一件最高兴的事。”
那是1953年的“六一儿童节”,中心学区举行小学生写字比赛,白先生在众多村的学生中初露锋芒,荣获一等奖。当抱着奖品奖状回村时,爷爷奶奶和同龄小伙伴在村口迎接,像欢迎凯旋英雄。后来,陆续有周围村小同学到学校参观他的大小楷作业。他谦逊地补充说:现在看来,从严格意义上讲,那时写得还算不上书法。但是,在当地算是有了一些小名气。
记者:你这么喜欢书法,没有请名师指导一下吗?
他笑了,说:“当时哪有这个条件呀,学校有个能写一笔好字的老师,就不错了。可不像现在城里的孩子呀。他接着介绍后来的事情。
在本地小学毕业后,在博野中学读初中,在保定一中读高中。在学校负责黑板报的编辑与书写,为了办得引人入胜,他开始学习篆书和隶书,以及各种美术字。每次新的板报出来,总是围上一群人观看,赞不绝口,他觉得很有成就感。”
高中毕业后,白小乐被学校保送军事技术院校,学习雷达。到了70年代,开始研习“毛体”书法和诗词。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在上海某部队工作,这是一个很好的文化环境。工作之余,开始接触并学习于右任的《标准草书》,以及王羲之的《十七帖》、怀素的《小草千字文》、《自叙帖》等,并且多次参加上海杨浦区、东海舰队书画邀请展,作品获得广泛好评。。
1987年白先生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在院机关任党委常务副书记,主编《信息专报》院刊。经老同学介绍加入“欧美同学会”,任总会理事、宣委会委员,不时有文章与诗歌在国内报刊发表。书画活动在“北京中国书画协会”,这是1954年由张伯驹老先生牵头建立的,加“北京”是为了区别于旧政府的文化组织。白先生在该协会任常务理事、副秘书长、资深研究员。2001年退休,开始地书书写活动,其学习书法的兴趣与日俱增,书写的意境也有了新的发现与发展。
毛泽东《沁园春·雪》
书道自然 神采为上
在从艺的道路上,白先生有些与人不同的经历。他在巴黎留过学,耳闻目染过西方文化;又长期从事过书法艺术研究与新兴地书的写作。所以,有人称他为书法大师。我问他怎么看这件事。白小乐直率地回答:那是开玩笑!我是一个书画爱好者、追求者,很业余啊!在谈到他的艺术观点时,他说,赞赏“书道自然,雅俗共赏,贴近时代,守正求变”,这样的提法。
记者:你在法国留过学,是什么年代?
白小乐介绍说,“那是中法建交初期的事。1965年7月,还在军校读书的他,进行了一次体检和一次文化考试,就被总政的招生人选中了。然后,送到高教部审查,顺利通过后,与同批同学一起赴法留学,在巴黎大学12分校学习法语。”
他们在法国属于高教部派出,委托驻外使馆全面管理。黄镇大使不仅政治方面很强,是学生们的导师;在书画艺术方面也很内行,是大家的引路人。业余时间,他多次给同学们作报告,介绍法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他说:法国是资产阶级大革命的发源地,也是西方文化的聚散中心,曾对中国近代史和文化事业有过重要影响。他还多次带领大家参观巴黎圣母院、卢浮宫、凡尔赛宫、枫丹白露苑等。并且边走边说,介绍各处绘画、雕塑、园林特色,历史年代,美在何处等大家关心的问题。白小乐特别强调,法国对历史文物的发掘、保护、利用做得很好。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文化遗产最多的国家之一,一定要珍惜。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没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白先生说,“黄大使语重心长的话语,在同学中很震憾。大家说,这是最好的了解西方文化,爱护文化遗产,学习文化艺术的生动启蒙教育。”
记者:你既然喜欢法国艺术,为什么又爱上地书了呢?这反差也太大了呀。
白小乐解释说:“这不是一回事呀,时空相差几十年啦。2001年退休后,用他的话说是“没事找事”。在北京龙潭公园写地书,是最早活动的参与者和组织者。由当初的几个人,发展到现在的上百人。在地书活动中,他找到了新的乐趣和书写艺术新的灵感。”
他认为,所有艺术作品“神采”为上,书法艺术也不例外。地书对于展示书法神韵有独特的优势。因为广阔天地,更适合个性张扬,更贴近自然。写作中体现出来的群众意识与人文精神,是其它书写方式无法比拟的。地书的出现是传统书写方式的创新与重要补充。
他接着说,“宋代著名书法家苏轼有句名言“能文而不求举,善画而不求售。”就是说,文才好不是为做官,书画做得好不是为出卖,“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而已”。地书以不计功名的特色,深受广大群众喜爱,是最接近这种人文理想的写作方式之一。“”
白小乐深情地说,你看北京乃至全国大中城市的公园空地上、广场悠闲处,成千上万书画爱好者挥洒自如,一展风采,形成了中华精粹文化的壮丽景观。所有参与者不问身份、不限年龄、不讲学历、不计功利,其乐融融。在相互切磋技艺、表露心声、传达友谊、愉悦身心中,享受着快乐的人生。
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温馨的家庭生活
最后,问到白先生的家庭情况。他有些不好意思,说是平常的家庭,小康的生活,自己很满意。
据他介绍,他和妻子的父辈都是抗战时期的老党员,过世多年了。他与妻子是同期公派赴法留学生,因为在一起学习,彼此有所了解。回国后继续保持联系,就走到了一起。现在两人住在北京东南二环单位分配的两居公寓楼里。
他们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北京大学毕业,在北京一家外企作管理工作。二女儿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在中央电视台工作。她们都生活独立了,经常带着孙辈来看望老人,其乐融融。他们退休多年,国家给的待遇自足有余,衣食无忧,算是提前进入小康一族了吧。
我说:白先生,你是前辈,经历的事多,对未来有什么打算啊?
他沉思了一会儿,继续说;作为个人,对现状很满意。国家进入了新时代,国泰民安,国力日益强盛,中国更有了希望。个人还需要提高文化素质,不断学习新事物,尽其所能,继续为社会做服务。
记者问他最关心什么?他说,中国书法艺术博大精深,希望全社会对书法艺术敬重、学习、爱护。中国书法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将文字书写列入此名录,中国书法尚属首例。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与光荣。因此,保护书法珍品,弘扬书法艺术,既是中国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的需要,也是对世界文化发展与文化繁荣做出的贡献。
采访结束后,记者表示感谢,但白小乐说,“我应当谢你,有说得不对的地方,你可要把关啊!”结束谈话后,这位满头白发、一身正气,满腹经纶的老人形象,久久挥之不去。祝愿白先生健康长寿,永葆艺术青春。(记者:杨丹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