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客蜀时期的人生履历
傅抱石身世贫穷底层,自谓“窭人之子”(《傅抱石所造印稿序》),查询其自早年至客蜀时期的人生履历,的确以贫为常,其自述中也常谈及“贫”之耐久困扰。赴日留学,常因经费缺少而苦恼,由于除去膏火开支,还要接济家用,时发“饥寒迫人,心境最劣”之叹。他不断译书赚取稿费,补助日子。《南宗画祖王摩诘》《唐宋之绘画》《根柢图画学》《根柢工艺图画法》《郎世宁传考略》《写山要法》等,皆为其其时所译。傅抱石在东京举行个展,除扬名结交外,卖画鬻印以解经济困境应该也是其重要初衷之一。傅抱石在数年里写给其导师金原省吾的信中也屡次言及家贫之状,“晚家中清贫”(1934年8月15日信)、“经济上尤感缺少”(1935年10月19日信)诸语可见。甚至在1935年7月母丧后,他无财力照料凶事,郭沫若为此事将一部书稿卖给内山书店,稿费全部寄给了傅抱石。此外,无钱购买心爱且急用的研讨材料,乃学者之最凭证,“我关于这方面因了物力而不能满意的缺憾,真是死不瞑目”(傅抱石《石涛再考》)。这种状况延续到客蜀时期,外部战乱,家中老幼物资,都成为傅抱石终年积贫的客观要素。这种境况一方面鼓励其以一己之力养家糊口,另一方面又在贫穷中拔擢人穷志坚的耐性和豪宕。从这个层面上说,他画陶渊明,应也有此份情结。与此相关,还有傅抱石作于1942年的写林逋(和靖)故实的《觅句图》,他在《壬午画展自序》中说在人物刻画上“尽量加强主人的‘穷’”,空空四壁,炉火已微,用具损破,而独能甘贫乐道,冥搜佳句,也正是《后村集》所谓“极全国苦硬之人,然后能道极全国秀杰之句”(王原祁等纂辑《佩文斋书画谱》)的主题地址。苦中求硬,穷而后工,在艰苦岁月中,时刻与饥寒相伴且胸存良知的艺术家最能与之神会,傅抱石编译《明末民族演员传》“吕半隐传”中“多难惟存骨,居贫不堕名”之句是这一心境的恰切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