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到汉魏六朝文人
人民书画网
2020-02-05 09:59:26
阅读:次
核心提示:
现藏南京博物院的一幅傅抱石作于1943年的《洗马图》上自题款云:“癸未八月十四日,大儿十二周岁。越十二日,余亦四十初度,匆促结束,嘉宾将至也。时寄重庆西郊金刚坡下,新喻傅抱石并记。”款中的“寄”字蕴藉颇丰,直观反射出一种流浪的寓居心态。更深层上看,这种心态能够追溯到汉魏六朝文人遍及怀有的“人生如寄”之感。傅抱石以一“寄”字指喻了生计的流浪和生命的不知道,再次与六朝名贤发作了对话。金刚坡下的日子感受的确是凌乱的,既有悠闲与单纯,又在刺耳的警报和敌机的轰炸中夹杂着徜徉、无依和惧怖。在这一心态下创造的故实画,其画题现已不止于“东晋六朝”系列,从国都南京流徙至重庆乡下的履历也让傅抱石制作了若干与贬谪相关的著作,这种贬谪心态也是“寄”的另一种体现。这部分画作,包含展示苏轼遭“乌台诗案”左迁黄州后对无边长江而生委身大化之豪宕的《赤壁舟游》,有描绘韩愈力谏佛骨事而见贬途经蓝关遇风雪困路的《雪拥蓝关图》,还有图绘白居易被权贵所陷左迁江州后偶逢琵琶女倾诉心思的《琵琶行》,等等,这些画题在这一时期画过数番。如藏于南京博物院的一幅约作于1944年的《琵琶行》,立轴构图,上半部分绘一客舟泊于江岸,浓荫烘托,舟上三人,琵琶女弹弦,江州司马与其友倾听,下半部分绘三位随从牵马以待。图中全部人物皆各自凝神,琵琶曲如水活动,宛如纷乱激活了每个人心中的故事。江州司马低首沉思,遥忆旧乡,心绪愀然,“天边流浪”的客寄之凄情又何止其一身独具。此外,傅抱石这一时期重复制作的《风雨归舟》《潇潇暮雨》《巴山夜雨》《风雨客至》等体裁,虽不归于本文谈论的“故实画”范畴,但这些画面中凄迷、摇曳的风雨意象和风雨中流浪独行的人物,也是“寄”的心态折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