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原图无款的作品
要提及的另一幅作品状况稍凌乱。原图无款,上有傅抱石夫人罗时慧补题:“抱石平生爱作《屈原图》,此幅约作于一九六三年,未及题款,特此补题,敬赠卓如同志纪念。”在拍卖图录和陈履生(微博)主编《傅抱石全集》(第二卷)中皆据此题跋定名为“屈原图”。图中绘一高士,宽袍长袖,席地跪坐,直腰昂首,左手将一双耳壶揽于胸前,右手立掌做外推状,神态恭严而显拒否之色;前置几案,上一釜五碗,具饭于其里;侧处跪坐一侍女,容许合十。此作包含了明显的情节性。按傅抱石的作画习气,画题必有出处,然覆按屈原相关文献,并未见此故实。傅二石称此图“打破了从前的构图形式,采用了一种全新的构思”,“因为忧国忧民,屈原食而无味,致使坐在餐桌前却无心进食。这一全新构思又从更深的层次体现了屈原的伟大”(傅二石《重读傅抱石〈屈原像〉》)。本文以为,此说有误。实践上,图意极似《晋书》载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之故实。案上粟饭喻“五斗米”之意,高士怀揽陶壶,指清楚耽酒的陶渊明身份,而壶之造型亦似于多幅《渊明沽酒图》中童子所负之酒壶。端严的神色和拒绝的手势更强化了陶渊明不事“乡里小人”的高节。归纳这些考虑可以确认,此图并非《屈原图》,而应是与沽酒、赏菊、归庄、三笑等同属陶渊明故实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图》,此题在傅抱石笔下仅见此一幅。至于罗时慧题此图“约作于一九六三年”,尚不知她的根据为何,从人物、器物造型和衣纹线条等细处剖析,此图仍应作于傅抱石客蜀时期。在唐往后的陶渊明图像史上,标举洒脱雅兴的文人画干流中,简直没出现过这一尽显陶氏“金刚怒目”之刚烈正气的故实画题,致使后人渐将其疏忽在葛巾漉酒、东篱赏菊的渊明主体风流之外。傅抱石作品的意图不解自彰,“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时令和血性正是在抗战这一特别时代中全民族之所需,而在这个逻辑上,也确实又与傅抱石所绘屈原江岸行吟之故实致思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