锋长精柔长锋笔的出现
人民书画网
2020-05-28 09:21:50
阅读:次
核心提示:
唐朝社会经济极度旺盛,以安徽宣城制作的紫毫兔毛为材料的精制宣笔名噪一时。开端,这种用紫毫兔毛制作的笔笔锋较短,硬度高,存墨少,后期制作工艺逐渐成熟,在毛的处理上
用熟制毛,使之变软,并做成虚锋、散毫,出现了锋长精柔的长锋笔,在书法风格上出现出纵横洒脱的表现办法。在唐宋时期,也有许多出名的制笔名匠,如黄晖“鸡距笔”。白居易《鸡
距笔赋》中说:“足之健兮有鸡足,毛之劲兮有兔毛。就足之中,发奋者利距;在毛之内,秀出者长毫。”《汉书》颜师古注:“距,鸡附足骨。”此时盛行的鸡距笔,笔杆粗大健旺而短,
笋尖
式笔头,鹿毫为柱心,麻纸裹住根,兔毫为外披,这是一种笔头形似鸡距的锋短尖锐的毛笔。唐初的毛笔多依照旧制,常常以鹿毫、兔毫为柱,披之以羊毫。唐后期会昌间(公元841—847
年),江西新淦出散卓笔,一改兼毫常式,纯用羊毫,毛笔的笔毫材料出现改动。受书法家推重的陈氏和诸葛氏,尤其是诸葛高,在长锋柱心笔的基础上创制出“无心散卓笔”,将笔的形制
在技术跋涉一步跋涉。日本奈良的正仓院藏稀有支唐代毛笔什物,据宫内厅出版的《正仓院瑰宝》整理毛笔藏品显现,这些毛笔笔杆偏短,且配有竹制伞形笔帽。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哈拉
和卓古墓出土的唐代毛笔,笔杆粗短,笔头粗大健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