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邕的七夕长生殿图
人民书画网
2020-09-28 07:55:16
阅读:次
核心提示:
三、或许是不到新年和拜寿,我们不太乐意直接画“神仙”……更何况这俩“小年青儿”……
可是,古代绝不是没有!相反,这种体裁还要比“乞巧”早许多。由于有汉代的画像砖为证:虽然是星宿图像像砖,可是这也是“牛郎织女”传说的来历。一个关于星座的故事……
可是到了后来……我们都“乞巧”去了。虽然我们知道这个故事……
清代的费丹旭画过织女,可是没有牛郎哦。
不过,我也说了,古代绝不是没有相关体裁的。清代的汤禄名就有“七夕图”。上织女(其实是“七仙女”)下牛郎,可是,这必定不是“七夕画”的干流。
到了近代,民智大开。“牛郎和织女”的故事成为讴歌爱情的夸姣浪漫的爱情故事。成为一种我们招认的正向的“社会一起”。
神仙也是人,两地分居欠好。
所以,“七夕”情人节的性质也跟着成为干流。这个故事更如此夸姣,寄托了我们对爱情最夸姣的自愿。
天然牛郎和织女这两位的“神话画”就多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