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乞巧习俗起源于汉代
人民书画网
2020-09-28 07:55:27
阅读:次
核心提示:
故宫博物院藏有《缂丝七夕乞巧图轴》,据介绍,此图作于清朝乾隆时期,纵47cm,横32cm,描绘了七夕佳节牛郎、织女在天上鹊桥相会,人世妇女或凭栏远眺或对空乞巧的场景。作品选用一至二色间晕的装饰办法,施以平缂、构缂、缂金等技法缂织。纹样大面积运用线条勾勒,然后填彩。图中的亭台楼阁、卷帘、卧榻和墙面彻底按照界画的程式用界尺画出。此图轴缂、绘结合,缂法简练,线条规整匀齐,敷色烘托谐和天然。唐人林杰有《乞巧》诗云: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手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七夕乞巧习俗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古代女子,不论是我们闺秀,仍是穷人家的孩子,都要知晓女红。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构成了男耕女织的传统,女子从小学习描花刺绣,纺纱织布,裁衣缝纫等女红针线活,男人择妻的规范,以“德,言,容,工”四个方面来衡量,其间的“工”即为女红活计。而传说中织女就是一位纺织女神,所以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凡人世的女子都要祭拜织女,恳求其教授纺织技术。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
“七月七日为牛郎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瑜石为针,陈几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认为符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