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赝之外与翰墨精力
人民书画网
2021-01-08 08:53:30
阅读:次
核心提示:
展出中临写的《寒食帖》作于1942年,根柢“忠于原作”,当时刘海粟停留印度尼西亚巴城(今雅加达),此作就是当年夏天刘海粟移居巴城城外小镇米司脱,闭室作画的一幅临帖之作。缘何临《寒食帖》,或因为自己也如谪居黄州的苏东坡有着类似的心境:1939年年底,刘海粟搭船离上海赴南洋举办“我国现代名画筹赈巡回展”,所得款行全部捐赠贵阳“万国红十字会”。后因战事扩展,停留辗转在新加坡、印尼等地。面临国内战事吃紧,也许刘海粟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等词句表达时间的消逝和对故土的怀念。
但近40年后,当年逾八十的海老临同为宋四家的米芾《重九会郡楼》诗时,则显着有自己的风格,并融入了碑学的雄健沉厚。在展览题签中写“吸取了米芾体势和笔意,得米芾之雅健而去其矫厉”,而他自己也深化了解到:“习字,得起色中止缩短之法不难,健筋骨、血肉饱满、有特性,甚难,而有书卷气则极难。”这种对书法用笔的了解也融入了他的绘画用笔之中,待后文再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