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人民艺术 正文

林广平:艺术创作在于悟其理、尽其法、出其新

人民书画网  2021-03-25 17:49:16 阅读:
核心提示:

  他无意间有自观的法门,暗暗切合了一条为艺之道。

  ——林广平工作室专访

  祖籍广东揭阳,长期专注于中国画传统技法及理论研究,对宋代山水画着力尤深。早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2014年进修于中国国家画院许钦松工作室高研班,师从著名画家许钦松先生;2015年研修于北京现代工笔画院,师从蒋采苹、李魁正、王天胜、祁恩进、林容生、许俊、贾广健等名家,擅长国画山水及花鸟,作品多次参加并入选全国及省、市美术大展。

  现为中国国家画院许钦松工作室画家;北京现代工笔画院画家;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文化学会美术研究专业委员会创研部副主任;广州海日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广州紫林轩书画院院长。

  初见林广平老师的时候,正是上午,他刚结束清晨的创作任务,闲下品一杯清茶,他并不是侃侃而谈的人,但语言清晰,委婉而和蔼,如他画般沉静、清逸、不浮躁,别具一番文人书卷气。纵观古今中外,凡有成就之人,大都对他们所从事的事业具有浓厚的兴趣……林广平就是这样一位对绘画艺术有着浓厚兴趣的人。借着此次采访之行,我们一起听他讲解国画艺术的精髓,以及他学画的历程和对绘画的执着精神。

  春融只待乾坤醉(70x180)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Q :您最初是如何与山水画结缘的?有着怎样的契机?

  林:很小的时候,就对书画艺术萌生了浓厚的兴趣,经常拿着画笔,在纸上饶有兴致地写写画画。后来因为工作的关系,创作受限,但一直都坚持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学习绘画的理论知识,至今已有二十多年。恰恰就是这二十多年对中国美术史、美术画论和各时代各流派不同画家的技法不间断的研究和学习,让我在成为职业画家的路上顺畅了许多。

  Q:艺术不光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更是一个高竞争的行业,是什么让您放弃原本稳定的工作转而成为一位职业画家呢?

  林:绘画创作是我一直在努力的方向,“画家”对我而言是最幸福、最有成就感的职业。一个人要舍弃安稳的工作需要很大的勇气,但当你对艺术有一份矢志不渝的追求并且有恰当的机会时,你就会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艺术创作中去。当然,要成为职业画家,你还必须对绘画有一份痴迷和执着,并且有长时间的专业知识的积累和比别人付出更多的汗水和心血。

  Q:这一路走来,除了一直努力地工作、学习,还不忘坚持绘画创作,您的动力是什么?

  林:首先是兴趣使然,想法不会说话,但作品可以。艺术创作可以把我对自然的热爱,对美学的理解完整地表达出来。并且,作品能得到身边朋友的欣赏和老师的支持,我会感到莫大的欣慰。作为职业画家,能生存、能发展,肯定离不开市场,很感谢一直以来支持我的藏家和朋友,唯有大家的支持,我才能一步一步地走过来。

  Q:那么作为一位画家,您认为最核心的是什么?

  林:坚持,艺术创作要“悟其理、尽其法、出其新”。要做到这点,必须坚持学习,勤于思考,持续创作,耐住寂寞。

  左-和风烟柳(43x43) 中-梅竹双清(43x43) 右-竹馆纳凉(43x43)

  美术史与艺术创作息息相关

  Q:前面一直有说到您对美术史有二十多年的学习和研究,您的创作和艺术体系的形成是受哪些艺术家影响比较多呢?

  林:主要是宋代的艺术家。范宽、李成还有郭煕。特别是郭煕的《林泉高致》这本讲述绘画理论的书,里面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创作具有非常全面的指导意义,个人很推荐大家去读一读,它不论从理念、技法,还有艺术家的修养等等方面都说得很详细。至于创作技法方面,还是受范宽、李成的影响比较多。

  Q:也就是说,你会把传统绘画理论跟这个技法有机结合起来,并不像部份画家,他们只知道重视技法的研习,而对于美术史,对于这些理论知识的研究反而往往是忽略的,因为他们认为实用性不强。

  林:现在普遍来说不少画家都缺少对美术史和美术理论的研究,他们只是为了画画而画画,但其实画画表面上看是画画,实际上是画一种文化,一种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和表达。为什么叫“中国画”呢?就是必须有中国特有的东西,你离开传统,可以说是画,但绝对不是中国画,因为中国画必须要含有传统的文化在里面,想要了解传统文化,就必须去研究源头,梳理脉络,看它是怎么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Q:研究美术史,对您的这些创作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林:一般对美术史有点了解的人一看我的作品,就能看出宋画的味道。这也是我比较喜欢的一种表现的手法和风格特色。宋代是中国绘画艺术的高峰,它的魅力在于带给人一种绝佳的审美享受,画面饱含浓郁的诗情画意:峰峦、溪流、小桥、林木、鸟雀、孩童、高士、茅舍与云海烟岚所构建的景致显得精致典雅而富于生机,构图、形式感则构建出典型的传统美学法则,让观者在品读作品时能获得一种气息平和、天人合一的感受。此外,它的用色又特别的考究,沉稳、典雅而富于变化。

  左-碧筱临风(70x138) 中-浮岚积翠(138x69) 右-春山晓岚(138x69)

  不仅是画家,更是文化的传播者

  Q:您给自己的定位是什么?

  林:其实画家是一种职业,绘画是一种创作形式,中国画传播的是中国文化。我给自己的定位是不仅要做专业的画家,更要做优秀文化的传播者。因为每张作品里面蕴含的都是中国的文化,它可能会带给你一首古诗的意境又或者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象,这些都是我们通过绘画这一载体传递给观众的。当然,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一定是需要多方面的力量去参与,艺术家有好的作品,策展人又能够把作品呈现的信息跟展览场景做一个有机的结合,那这样的展览就可能会留给观众较为深刻的印象;媒体需要做好引导,做好美育工作;政府和行业力量的推动也非常重要。而艺术家在整体的文化传播过程中力量相对还是比较弱的,我们也希望政府及相关部门能多听听一些艺术家的想法,一起呈现出更好的城市文化。

  Q:您会不会觉得,我们现在的时代环境变了,使我们没办法像之前那样的专注于艺术创作?

  林:我认为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随着社会技术的进步和资讯的发达,我们接受的信息多了,干扰的东西也多了,使人变得焦虑而浮躁。艺术家是一个需要耐得住寂寞的职业,需要有一种精神力量作支撑,并且能引领大众欣赏品味提升的一个群体。就像丰子恺说的,“艺术,就是透过一件作品,从内里表达艺术家的精神世界,反过来,观众也是透过这件作品的表面来感受和贴近艺术家的心灵”。

  Q:之前有这么一句话,“这是一个大师缺失的时代”,尤其是岭南艺术这一板块,相对来说是有些断层的。您是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呢?

  林:其实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是当代不同地区不同艺术流派相互交融的一个结果。岭南画派产生于20世纪初,当时中国各方面发展比较落后、地域性限制更为突出,所以岭南画派早期都是师徒相传的。从第一代、第二代一路下来都有很清晰的师徒脉络关系,学习专一且传承清晰。而到了当代,国内国际艺术交流活跃,艺术传播和交流方式多样化且非常便捷,以往那种地域性的画派概念必然就会慢慢淡化,跨时间、跨空间的频繁交流与互相学习这些机会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这也就带来岭南画派更为丰富和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但无论是观念或者表现形式的怎样改变,岭南的根还是会有所保留的。因为生活在岭南地区的人,他的生活习惯或者思维观念必定受这个地区的影响,这些地域因素多多少少都会在画面有一定程度的保留。尽管他的表现形式借鉴很多外来的东西,但透过画面仍然能感受到一些岭南的东西,从我自己的角度来说,虽然我的画看上去是宋画的感觉,而没有岭南画派的样子,但实际上画面中的江河、小溪、池塘这些元素都是来源于岭南的山山水水,呈现的是一种岭南乡土情怀!

  松泉清韵(70x180)

  不断尝试,在探索中再发展

  Q:从您的作品当中古人的意境描绘得非常丰富,那在当下,您是怎样让自己的作品融入到当代的艺术氛围里呢?

  林:我记得鲁迅先生说过一句话,最民族的,也是最世界的。因为世界这么大,什么样的流派、画风都层出不穷。我们怎么能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面找到自己的位置,这就必须有自己的一个特点。因为我画的画,虽然感觉是宋画的味道,但其实里面已加上了很多自己的一些感受。我比较喜欢写生,每一年都会带着创作的态度去很多地方写生,我会把写生当时所见所想,用自己独有的手法呈现出来,譬如加强一些空间感,一些虚实的变化,一些雾气升腾的效果,因为写生多了,创作时就会有意无意加上自己的一些感受和审美在里面,所以我的画呈现出来总的感觉是宋画的,但实际上又属于我个人的,因为你找一幅宋画跟我的作品放在一起对比,就会发觉里面其实有很大的不同,每个画家都有他的个性特点和审美倾向,就算他临摹也不可能跟宋画一模一样。下一步的创作也是立足于传统,结合自己的一些想法和理念做一些创新。

  Q:未来创作上是怎么样的一个方向?又或者是准备做什么样的一个主题系列呢?

  林:这方面一直以来都有自己的一个想法。每个画家都必须要有自己的一个明确追求,我对传统的东西还是比较感兴趣的,所以立足传统还是我的一个根基吧,然后也必须要放眼世界,对现代人审美的一些追求,也必须要在这方面有所体现,未来希望努力创作出既有中国传统文化气息又符合现代人审美要求的作品。此外,关于数字艺术、AR技术这种以数字的方式模拟作品的场景化,我也希望有机会去尝试一下,当然,这必须有好的合作伙伴和契机才行。

  家园(140x208)

  秋声(145x200)

  太行颂(136x217)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产品与服务| 支付中心| 法律声明| 商务洽谈| 意见反馈| 隐私保护| 招聘信息| 征稿启事| 联系我们
人民艺术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24 art-people.com.cn/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39618号-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586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五道口东升园华清嘉园13号楼
服务咨询QQ:601346133 36351310 投稿邮箱:393256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