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中国文艺 正文

略说“全球视界”与我国艺术史

人民书画网  2021-05-20 08:01:09 阅读:
核心提示:

  是全球视界仍是我国眼光?这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论题。近年西方的学术界盛行一种全球史(Global)的倾向,最近在北京和上海相继举办的大英博物保藏100件文物讲诉国际文明史的展览,便是这种思潮的物化呈现。细数这100件文物的地舆出处(不算其他添加的第101件当地展品),英国占有9件,印度次大陆有8件(曾为英国殖民地)、我国有8件,俄罗斯只需1件。所谓“全球视界”仍是戴上了英国眼镜。本年6月我欣赏德国柏林博物馆岛的老博物馆,在其古希腊罗马铺排厅的入口处,是一些古希腊的陶器展品,我意外看到了一件我国商代的青铜鼎,其旁摆着一件古希腊的三足青铜鼎(时间为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10世纪)。继而,在这个展厅一件古希腊太阳神雕刻的下方摆了一件印度公元9世纪至10世纪的太阳神雕像。在中心圆厅的古希腊罗马群神雕像中心,又摆了一件印度公元8世纪至9世纪的毗湿奴雕像。早年我到过这家博物馆,没有看到这几件东方艺术品夹杂在西方展品中心,明显是近几年调整了展品。以我的了解,这种比照展出的新方法,既有利于直观描绘不同文明之间在观念和艺术上的差异,更是提示观众警惕西方中心主义的误区。这种铺排应该便是所谓“全球视界”的闪现。比起西方中心主义思想方法和东西二元论的前史观,多元的文明史观明显更切合今世人的认知。前些时分,我在德国海德堡大学遇到一个我国留学生,他告诉我他在该校读全球文明传达的博士学位,我问他是侧重传达、沟通仍是比较?他说不做这样的大标题,做详细研讨。我说,清代来华的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是否便是一个研讨的点?他说正是。我暗自说那现已在学术界研讨了几十年了,不是新标题,新瓶装旧酒。康熙至乾隆时期(1662—1795)的清朝宫廷早已发生了“全球视界”下的艺术沟通、创造和艺术议论。到20世纪下半叶,我国美术史学界具有全球史眼光的人还真不少,美国人有高居翰(James Cahill)、包华石(Martin Powers),德国人有雷德侯(Lothar Ledderose),英国人有罗森(Jessica Rawson)等等,海外的我国学者有方闻、巫鸿、汪跃进等等,他们跨过中西文明、穿越不同学科,以西方的眼光从头审视我国的艺术史,在广度、深度和方法论方面都超卓特别,令人耳目一新,给我国本乡的艺术史研讨带来了一股细微的西风。当时我国艺术史研讨的生动局势与他们的奉献密不可分。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产品与服务| 支付中心| 法律声明| 商务洽谈| 意见反馈| 隐私保护| 招聘信息| 征稿启事| 联系我们
人民艺术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24 art-people.com.cn/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39618号-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586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五道口东升园华清嘉园13号楼
服务咨询QQ:601346133 36351310 投稿邮箱:393256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