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实践与民族美学
人民书画网
2021-07-07 10:43:04
阅读:次
核心提示:
据袁回想,在长春的十几年里,由于条件所限,他无法进行正常的艺术创造,走运的是,他的境况得到了时任领导的怜惜,并给了他三 次远行写生的机会。其间时间最长的一次便是1978年在云南西双版纳和临沧区域的写生。在云南的8个月里,他完毕了许多的白描人像、风景 写生和油画著作,这些都成了他后来创造首都机场岩画《泼水节——生命的赞歌》的重要资料。
1979年,平反后的江丰出任中心美术学院院长,袁运生也随之回到中心美术学院,并担任筹建岩画系。同年10月,由张仃、袁运生、 袁运甫等艺术家一同创造的首都机场岩画宣告完毕。其间,袁运生创造的《泼水节———生命的赞歌》中由于大胆绘入3个沐浴的傣家女裸体 ,然后引发社会舆论的轩然大波,国内的文明艺术界将其视为革新翻开的标志,与董希文的《开国大典》并称为建国后最具前史含义的两件 著作。有海外媒体报道亦宣称:“我国在公共场所的墙壁上呈现了女人体,预示了真实含义上的革新翻开。”岩画向大众翻开往后,首都 机场门前的广场上曾一度停满了载客前来赏识的大巴,人们拥进裸体岩画地址的当地,刻不容缓地一睹毕竟。可是,没多久此事便被卷入了 风云之中。关于裸体,引发了美术界剧烈的争论,并逐步上升到政治层面。终究迫使首都机场不得不将著作遮盖起来,间断了揭穿展出。 一向到上世纪90年代,才从头向大众翻开。受此作业的影响,刚刚兴起的岩画艺术运动也戛可是止,适逢美国国际文明沟通总署的延聘,袁 运生欣然接受,并于1982年作为拜访艺术家远赴大洋彼岸,初步了长达十四年的海外游学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