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诗标题日渐丰富多元
人民书画网
2021-07-14 07:19:49
阅读:次
核心提示:
再举几例。柯岩《周总理,你在哪里》,彻底以白话方法制题,吊唁的人现已离世,却用了“在”字,以“在”反衬“不在”,可谓独出机杼,苦心经营。读者假定不了解时代布景,仅从标题看,很或许会以为诗人写诗时周总理还活着。相同是吊唁,牛汉《吊唁一棵枫树》沿用了传统的制题法,有点像杜甫《别房太尉墓》《八哀诗》、李白《哭晁卿衡》等古诗题,用语清楚,情感操控,遵循惯例,一看便知主题。
标题就是容颜,有差异古今之用。王士禛《带经堂诗话》卷二十七曾言:“予尝谓古人诗,且未论时代,但开卷看其标题,即可望而知之。”为什么王士禛说古诗“望而知之”?由于大部分古诗的标题都有遵循的惯例,且说明性强。比较之下,新诗标题日渐丰富多元,其间一个趋势是,说明性逐渐削弱,审美性日渐增强。宋词不用说了,是按照既定的词调(词牌)来写的,多少句,每句几字,押什么韵,都有定制。表面上犬牙交错,实践上规则慎重。唐诗的标题也有规则。由于诗歌在科举、外交中所占的重要方位,制题就比较讲究外交功用,以说明性为要旨。送给皇帝和高官看的,要礼节严峻;送给亲朋好友的,要传达友谊。游历诗常用“游”“登”“望”“过”,送行诗常有“送”“别”标明,如《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讲究的还须细分,如“宴别”“赠别”“送行”“饯别”“寄别”“留别”等,以差异不同的离别方法。现象再凌乱点,以加前缀后缀详加说明,如杜甫《船下夔州郭宿,雨湿不得上岸,别王十二判官》《冬晚送长孙渐舍人归州》《公安送韦二少府匡赞》。总归,古诗题超卓的说明性,是出于有用目的。吴承学在《论古诗制题制序史》一文中有详尽的谈论,他指出,“从晋代初步,诗题创造逐渐走向规范化,到初唐、盛唐时期,古诗制题现已彻底规范化,诗题成为诗歌内容的精确而高度的概括,成为诗歌的容颜”。吴承学然后以为,“制题的自觉是诗歌艺术翻开的必定效果,也是诗歌创造进入自觉与老到时代的标志之一,这意味着诗人关于诗歌艺术形状初步有了规则与法度的观念。所以诗题的功用,也就从单纯称引符号,转化而成诗歌的有机部分。它不但成为诗歌的端倪,并且起了一种关于诗歌内容加以说明、绑缚和规则的特有的重要效果”。也就是说,诗人们对诗题越来越重视,标题功用越来越兴隆。
我国百年新诗的标题,相同也反映出这一规则。侧重外交功用和说明性的干谒诗没有了,由于没有科举,不再有人写诗以求官职。诗的功利性越来越弱。诗歌传达途径的多元化,也导致了诗的有用性功用下降,审美性功用增强,言志抒发的成分日益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