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画的心性抒情
人民书画网
2021-12-07 09:10:00
阅读:次
核心提示:
清人王原祁在《雨窗短文》中云“画虽一艺,而气合书卷,道通心性”。心性,是我国传统文人画审美观念的中心出题。心性的审美自觉,体现了我国传统社会文人阶层认知天然、妙造天然的才调,也体现了文人思与境偕、至美至乐的艺术境地,所谓“得于心,应于手”。假定说诗性是文人画审美喜爱的原点,那么心性则是文人画家以心灵之眼观照天然的重要途径,是呈现画者心性,昭示画者真性的心思图景,即“画”是“心”的闪现。
真性的呈现
唐代张璪是“南宗画”的源头之一,他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至今仍是许多画家艺术发明所遵照的金科玉律。元代黄公望发明《富春山居图》历时四载,他终日于荒山乱石中“意态忽忽”而坐,既不动笔,也无言语。这一进程实践上便是从天然山水之中蒙养心性,体悟造化之境,经耐久酝酿,终得“心手双畅”之门。但黄公望与张璪的不同之处在于,张璪重在以形写神,而求得山水之韵。黄公望极为倾慕禅宗的“顿悟”,意在悟得山水的本真精力,这现已从得天然之韵上升到得天然之真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