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中国文艺 正文

透过文墨去体察作者的情怀和质量

人民书画网  2021-12-31 09:22:04 阅读:
核心提示:

  拟人。书法的拟人,一言以蔽之,曰“书如其人”。也就是人们透过书法作品的笔画运转、结字法度、规划气势,能够看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和品德,即透过文墨见真情。这个问题许多人都有共识,比方王羲之写《兰亭序》。在永和九年(353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在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事”,大家作诗成集,王羲之酒酣兴逸之时挥毫作序,写出了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从字里行间,我们能够看出当时作者“快然自足”的“放浪形骸”之情。而颜真卿书写《祭侄文稿》,则是为了祭奠侄子季明捐躯殉国,笔墨之间哀思勃发,萦行郁怒,弥漫出作者深沉的悲愤情感和他满怀的凛然正气。这种“书法的拟人”是必需透过文墨去体察作者的情怀和质量的,跟文学的“拟人手法”,把事物当做人来描写是有一定的差别的。
  通感。文学的通感手法是指用味觉去写视觉,或用视觉去状写触觉,即便用人的觉得的流通变化来状写事物。书法的“通感”,则表如今观赏者和书写者之间的笔墨交流上。书法家书写了一幅书法作品展现在那里,曾经是明显的“视觉事物”了。观赏者在观赏这幅作品的时分,不由自主地顺着书写者的笔墨的运转活动而逐步往下观赏挪动,又把作者的“视觉艺术”体验为“触觉行为”,从而感受出作者书写这幅作品的艺术构成和艺术美感,这个变“视觉为触觉”的观赏过程,就是书法的“通感”。
  综上所述,文学创作有修辞手法,书法创作和书法观赏也有“修辞手法”,虽然各自的“修辞”具有一定的差别,但是,为了艺术作品的形象、生动的目的是分歧的。人们常说艺术固然门类不同,但它们实质上是相通的,书法的修辞对此也算是一个印证吧。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产品与服务| 支付中心| 法律声明| 商务洽谈| 意见反馈| 隐私保护| 招聘信息| 征稿启事| 联系我们
人民艺术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24 art-people.com.cn/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39618号-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586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五道口东升园华清嘉园13号楼
服务咨询QQ:601346133 36351310 投稿邮箱:393256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