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学的启示和未来
人民书画网
2022-10-25 09:59:12
阅读:次
核心提示:
跟着《大江大河》《山海情》等备受观众喜欢的影视剧先后播出,乡土我国所包含的社会前史实践的丰富与厚重显现了巨大的生命力。我国特征社会主义进入新年代以来,无论是村庄基础结构、农人价值观的改动,仍是国家政策语境下的新村庄制造,特别是引人注目的脱贫效果,可以说都是千年未有之变。这样的“新乡土我国”,在城市化进程的年代激流中不只绽放着前史理性的光辉,而且可以经过以盛行文明为底色的群众艺术进行出现,充分表现了乡土文学在两个“一百年”前史交汇处的文明含义。
咱们一般把兴起于“五四”新文学时期、绵延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土文学发明,视为我国乡土文学肇始。在这一时期,乡土文学发明虽然艺术特征和审美价值各异,但效果了许多经典之作。周作人侧重民族特征和区域差异;茅盾建议写出“对命运的挣扎”;鲁迅以流寓在外的知识分子视角,把乡愁和关于现代性、国民性的考虑交给乡土文学来表达;沈从文则以“乡下人”自居,出现村庄的温温暖仁慈,等等。作家们关于土地的怀旧、眷恋、审视甚至是批评构成了巨大的张力,他们笔下的乡土既有温情浪漫的田园、憨厚仁慈的人道美,也有麻痹愚昧甚至是落后的思维痼疾,“五四”时期多元化的思潮激荡出文学史上的光辉效果,也映照出作家艺术家们对乡土我国的回应和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