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社后校”秦腔人才培养机制
人民书画网
2023-05-31 08:11:01
阅读:次
核心提示:
易俗社的建立完全打破了传统秦腔班主制固有的秦腔授艺办法,开创了“前社后校”(文明课与技艺课侧重)的培养机制,在秦腔艺术史上首开先河,建立了校园性质的戏曲教育安排。就秦腔剧种而言,易俗社的建立完全改变了秦腔“伶人”社会位置低下的传统观念。易俗社以学员称谓接收学徒,一同给他们教育文明课程。传统秦腔班社的班主与学徒文盲占较大比重,秦腔艺术的传承完全依托师徒式的口传心授,扮演者文明素质广泛不高,对艺术本体缺少深层次了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秦腔艺术的审美传承。而易俗社学员三年学满毕业后有必要参与国民政府安排的中小学会考,考试合格则公布共同文凭,毕业既有文明课毕业证书,又有戏曲教育文凭。“高小班”学生增开涵养学、戏曲学、心理学和服装学等专业课程,用以丰厚学员的专业认知与文明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