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汉字为条件构成风俗
人民书画网
2024-03-01 10:07:37
阅读:次
核心提示:
汉字构形的学术阐明和社会俗解并没有截然分隔的鸿沟,即便《说文解字》也引用了不少俗解。俗解汉字或许不符合科学要求,但也是阐明者思想观念和学问视界的反映,有时还能走漏社会知道或借形寓教。如,“王”字在《说文解字》里没有正面阐明,只是引用了几个不同的说法:一是引东汉班固的《白虎通》,将其释为“全国所归往也”,这是用“往”释“王”,归于声训;二是引孔子说的“一向三为王”,首要讲字形;三是引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间,谓之王。三画者,六合人也……”,剖析了形义联络,比孔子更具体。后来,唐代李阳冰对孔子和董仲舒的说法作了进一步补偿:“中画近上。王者,则天之义。”这些阐明虽然出自大学者,但其实都是通过片面解字来美化王权,能够看作俗解。从甲骨文、金文的形体来看,“王”本像阔口短柄的斧钺,标志生杀大权,能够掌控刑法具有生杀大权的就是“王”。这是造字所反映的上古社会知道,跟一般的俗解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