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雕刻艺术 正文

以竹为纸 刀刻风雅

人民书画网  2024-03-25 15:44:59 阅读:
核心提示:

  竹刻是我国特有的艺术门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现有文献上的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便有了竹刻的萌芽。先民们早就学会用刀在竹子上刻字记事。这种最原始的竹刻,应该先于甲骨文。因为,甲骨文已经具备书法艺术的三个要素,而竹刻记事,最初刻的仅仅是符号。作为一种正式的作品,竹刻在西周时已经形成。据汉代《礼仪·玉藻》记载,西周君臣朝会时手中所持的笏(又称手板),有的就是竹片制成的,只是官位不同,笏的材质也不同,士大夫所持笏,均系竹制狭长板子,这种笏,上面一般还都刻有一些简单纹饰。

  汉代竹刻,目前见到较早的器物,是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雕有龙纹的彩漆竹勺。这件浮雕龙纹髹漆竹勺,全长65厘米,以竹为胎,器表髹黑、红两色漆,勺柄近顶端一段为红色,浮雕一条乌黑的龙,形象生动古朴。《辍耕录》记载,南宋时有著名艺人詹成,他所雕刻的竹鸟笼“四面皆花版,于竹片上刻成宫室、人物、山水、花木、禽鸟,纤毫具备,其细若缕,且玲珑活动”。可见其竹雕技艺之高,作品之精美。

  明清时期,竹刻艺术达到了鼎盛,出现百花争艳的景象,主要是受文人士大夫的追捧和参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竹子因其竹节挺拔中空长青不败。象征正直、谦虚、清高的品质被历代文人墨客所推崇。

  苏东坡有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由于竹子在文人心中的崇高地位,竹刻与诗、书、画、印的结合和文人士大夫的推崇使竹刻艺术得到空前的发展,形成以嘉定派、金陵派、徽派和浙派为代表的竹刻流派。

  徽州古称“新安”,地处皖南。明清时期,那里文风日盛,逐步形成业儒传统,并诞生了著名的“新安文化”。历史上,徽州不仅以产纸、墨、砚著名,竹刻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因此,随着嘉定、金陵、浙江三个艺术流派的兴起,“徽派竹刻”也很快显明于世。

  “徽派竹刻”的代表人物有李流芳、吴元满、李希乔、张立夫和程文在等。吴元满是明末徽州休宁人,精通书法,擅长篆刻,尤喜“六书”研习。因此,竹雕独显文字风采,并以金石碑体为主,运刀时都能和运笔一样得心应手。形成了独特艺术风格。李希乔是清初著名的竹雕大师,号“石鹿山人”,他的竹刻既有吴元满书法入竹的风绪,又有新创,简笔刻画如竹石、人物山水臂搁、笔筒,线条简洁、流畅,画面清丽而富有意韵。张立夫是清代道光、咸丰年间成名的竹雕大师,以多才多艺饮誉江南。以雕版、刻漆为业,多有建树,竹雕作品也独具一格。

  徽派竹刻一般以徽州盛产的毛竹为原料,以刀代笔,因材施艺,运用线刻、浅浮雕、深浮雕等工艺,雕出各种书画。竹刻主要用于摆设装饰,如常见的工艺品,包括屏风、告屏、挂屏、插花瓶、文具盒、牙签盒、烟灰盒、茶叶简、帽商、笔筒、筷筒、楹联、腕枕、餐具等。

  在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馆藏珍品中,有多件明清时期的竹刻笔筒,其中有一件清代的竹刻留青山水笔筒,利用原生竹的自然形态,用留青技法刻画山水纹饰,气韵温雅,包浆浑厚,令人爱不释手。每次进馆,我都驻留很久细细揣摩,将它和另一件馆藏的竹刻山水人物纹笔筒互为对照,从中感受传统徽派雕刻技艺的精湛。笔者从小就喜欢书画和篆刻和的徽州的传统四雕的影响,一直也喜欢描绘类似“竹林七贤”文人雅士这种前贤名士的艺术形象。

  2001年开始的一个偶然机会,笔者接触到竹刻,被这传统竹刻的魅力所吸引。在没有师傅教导的情况下,通过自学和好友的点拨,逐渐摸进了竹刻的大门。后来,加入黄山本地的竹刻社,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学习徽派竹刻的创作,潜心研究传统人物刻法。徽博的藏品是我不断学习的源泉,也是我借鉴传统、推陈出新的依据。

  而作为传统徽州四雕文化代表之一的竹刻,自明清以来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精彩的佳作。徽博曾编印出版过馆藏文物集,在《文玩清供卷》里收录明清竹刻笔筒精品13件。通过那些以刀代笔,因材施教,通过圆雕、浮雕、镂空雕等不同雕刻技艺手法,生动形象地利用留青、贴黄、镶嵌等不同形态的表现形式,传递着典雅高古的艺术感受。笔者在2007年正式成立竹刻艺术工作室,专门研究留青竹刻,10余年时间对徽博藏品反复研究,略有心得。留青是利用竹子表皮的青筠进行雕刻,竹青的厚度在0.01~0.02毫米左右,通过多留、少留和不留的方式对画面进行层次处理,以刻出书画用墨那种五色的效果。留青竹刻属于浅浮雕范畴,但比浅浮雕更具韵味。时间越久,竹青和竹地的反差越大,视觉效果则更丰富。

  徽文化是家喻户晓的金字招牌。手艺人应当从艺术馆的藏品中潜心学习,获得启发,然后在竹刻创作中继承和创新,在题材上凸显徽州的文化符号,将青山绿水、和谐家园的现代生态理念融入作品中,使得现代的徽派竹刻既能展现传统的技艺,又具备当代的审美意识和社会理念,从而激活传统,使徽派竹刻不断发展和创新,创作符合我们这个时代的优秀作品。

  (作者单位:黄山市屯溪区陈照军竹刻艺术工作室)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产品与服务| 支付中心| 法律声明| 商务洽谈| 意见反馈| 隐私保护| 招聘信息| 征稿启事| 联系我们
人民艺术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24 art-people.com.cn/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39618号-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586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五道口东升园华清嘉园13号楼
服务咨询QQ:601346133 36351310 投稿邮箱:3932566@qq.com